【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申遗与保护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与保护

[覃琮]地方性知识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
——广西宾县“庙”、“场”之争的个案启示
  作者:覃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17 | 点击数:9708
 

三、在原址上重建老庙诉求背后复振的“龙地”传说

  (一)“地景”下的芦镇“龙地”传说

  “地理景观”(landscape)一词出现于16世纪,它最初是画家所使用的称呼风景画的技术性字眼,很快成为地理学和建筑学中的词汇,现在已走向了跨学科化。人类学对环境的关怀总是围绕着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来谈的,在这样的脉络下,地景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当地人对所处环境的特殊的“凝视”,它是人类有意义的各种活动的结果,所呈现出主体(在地的)信仰和价值观念,是当地人自己对他们环境所作出的诠释。因此,人类学对地景的关心和研究,一是“人藉由地景来殖民自然”;二是探讨“地景如何承载资讯”。

  风水作为地景的“里象”,是华人地景不可忽视甚至是最重要的成因、法则、观念与叙说。风水作为一种宇宙观、秩序观,所提供的意识形态对于减缓竞争中的社会差异有所影响,从而巩固了社区的存在。在现实操作层面,风水无论作为一种观念(一般人头脑中的),还是一项技术(风水师的叙说与表演或作法),必须透过物质才呈现出来,这个物质,即地景,如阴宅和阳宅之空间分布及建筑形式表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设计等等。风水观念通过地景的因素解释了一系列的文化问题及社会问题,并创造与之相应的社会秩序。

  在芦镇人朴素的风水观念中,芦镇是一块“风水宝地”,老庙是“龙穴”所在地。这些观念,起源于一个在芦镇代代相传的“龙地”传说:

  很久以前,在大明山武鸣和上林县境交界处的深山老林里,住着一公一母两条巨龙,神通广大,一直是当地的保护神,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两条巨龙从大明山深渊腾空而起,腾云驾雾,四处找新家。它们先在大明山找了好多地方,但是都不满意,于是,它们只好飞出了大明山,朝宾县方向飞过来。当它们飞到芦镇上空时,看到这里有一大块平坦土地,只有南部有高山,两条巨龙就决定下到地面来实地考察。龙公在前,龙母在后,从南山山间下来,但见芦镇山青水秀,地势开阔,林木茂盛,土地肥沃,十分高兴。当两条龙游走到今天的老庙正中央时,龙王就回过头来对龙母说:“这真是个好地方,我们就在这里安新家吧!”于是两条巨龙就在芦镇住了下来,世代庇护芦镇。因为芦镇有龙在这里安家,所以当地人就认为芦镇是“龙地”。这两条龙中,因为龙公是回过头来说话的,芦镇(宾县)人也把这条龙公叫“回头龙”。

  老庙的地理方位,既是传说中龙公回头对龙母说话的地方,也是后来两条龙在芦镇的居所,即“龙穴”。老庙仅剩的佛祖寺门前大房柱盘着的两条青龙,就是传说中从大明山来到这里的“龙公龙母”,左边高一点回过头来张望的就是“回头龙”,右边低一点仰望的就是“龙母”。此外,两条巨龙是从南山半山腰顺山而下,到围村后就潜入到地表下面到达芦镇老庙的,所经过之地遂形成了一条小溪,老芦镇的人都说,这条小溪就是龙溪,是龙的化身。至今,不少芦镇人仍然相信,芦镇能从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坡地,发展成为清末广西四大名镇,就是因为芦镇是块“龙地”,有龙的庇护,能聚人气,故人丁兴旺,海纳百川。

  正因为老庙是“龙穴”所在地,它在舞炮龙活动中就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每年正月十一的舞炮龙,总是“龙凭庙势、庙助龙威,沿街登户,吞尘吐玉,赐福送丁,闹得全城人流如潮,炮声震地,锣鼓喧天,通宵达旦,热闹之极。年长月久,人沾其光,户享其福,镇获美名,县得扬声,积淀了内涵独特、内容丰富的炮龙文化”。舞炮龙的秘密,炮龙文化的精华,几乎全部蕴藏在老庙里面。

  (二)作为“龙穴”之地的老庙是芦镇唯一仅存的庙宇

  从清末新政开始,中国的庙宇已经成为有组织破坏的目标,接受过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新精英们对民间宗教采取了敌对行动。根据民国版宾县志的记载,清末民初,宾县“各乡庙宇多至80余所”,众神林立,香火旺盛。但是,“民国以还,破除迷信,捣毁偶像,各处庙宇除拆毁外,所存者均改为公所、学校,无复当年香火之盛矣”。而那些僧徒、和尚和尼姑以及道教徒们,自“破除迷信”后,“此辈遂已绝迹”。同全国一样,宾县的寺庙也经历了一个迅速没落的过程。

  据“两会”负责人的调查,老庙以前的主体建筑,包括佛祖寺、三皇庙和观音庵三个部分,连成一体,为砖木结构,庙前还有炮龙开光坛、观光台、钟鼓楼,占地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是个拥有宫、庙、楼、坛四合一的建筑结构。家住芦镇老街的许多老人都说,解放前,芦镇经济条件好,地方乡绅或富商都很支持各种庙会活动,所以香火一直很旺,是芦镇及周边村民的祭祀和娱乐中心。但是,大约在1942年左右,老庙前的戏台(即重建前的熟食摊和猪肉行两栋浮铺)就开始用作芦镇五小校址。1948年秋天,芦镇搞市政建设,为打通靖安和中兴两街道,三皇庙被拆除。50年代中后期,老庙的庙会组织被取缔,老庙无人管理,导致佛祖寺和观音庵的殿堂被拆,里面的神像毁坏严重,门前的六根大理石柱倒塌。大约从60年代起,老庙开始被地方政府征用,先是观音庵被改为供销社仓库,尔后,殿外用于膜拜的广场和相临的钟鼓楼被用作农贸市场。从80年代起,整个老庙被纳入了芦镇中和农贸市场建设规划,熟食摊和猪肉行分别在膜拜广场和钟鼓楼的旧址上建立起来,观音庵被市场服务中心挤占,作办公室之用,结果是市场越建越大,老庙则一步一步地被占挤,最后只剩下了一栋不足100平米的破相瓦房——佛祖寺。不过,宾县人仍喜欢把它叫“老庙”。

  尽管老庙昔日的辉煌和它如今破败不堪的现状不免让人嘘唏不已,但芦镇人却在伤感的同时,认为老庙能保得住佛祖寺,已是不幸中的万幸。据统计,整个宾县的所有庙宇,在“文革”结束后,仅仅有6座庙宇的建筑没有遭到彻底性毁坏,在县城则只有老庙一座。对于这一“奇迹”,“两会”的不少人还把这种幸运归结为龙公龙母的庇护,并认为正是有了佛祖寺的存在,重建就有了群众基础和现实依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下一条: ·[徐赣丽]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回归生活还是走向艺术
   相关链接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
·[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
·[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
·[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调查·[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