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季中扬]“生生”美学与民间艺术
  作者:季中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7 | 点击数:5864
 

      三、民间艺术的“生生”之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维度

      众所周知,在古代社会,民间艺术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文化精英阶层都贬抑民间艺术。黑格尔认为,民间艺术根本算不上艺术,不过是“制造和装饰自己工具的农民的家庭活动”而已。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论》中说:“ 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胃,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文化精英阶层贬抑民间艺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审美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民间艺人身份低贱,无非匠人而已,不配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很显然,这是来自特定社会阶层的文化偏见。人类学家指出,“艺术表现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不单是特殊的、被称为‘艺术家’的那类人才可从事艺术。”不只是人类学家,现在大多数艺术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以及情感、观念的表现,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形态;“美的艺术”、文人艺术、学院艺术并不一定比民间艺术高级,民间艺术中也有极其高妙的艺术作品,艺术史的叙事应该平等对待文化精英的艺术与民间艺术,而不应该厚此薄彼。二是认为民间艺术背后缺乏系统的美学观念的支撑,有“技”而无“道”。在文化精英眼中,“道进乎技”,有“技”无“道”,即使精妙,也不脱俗气。民间艺术果真缺乏系统的美学观念吗?由上文之考察可见,“生生”美学充分表现在民间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民间艺术,换句话说,民间艺术也有自己的美学,即“生生”美学,并非有“技”无“道”,而且其“道”是具有本根性的“大道”。

      我们不仅认为民间艺术有自己的美学思想,与文化精英的艺术是平等的,而且认为,民间艺术的“生生”之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维度之一。徐复观说:“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仅仅上溯到诸子百家时期,忽视了更为久远的原始文化。事实上,原始文化存续了数以万年,积淀了更为深厚的审美文化心理,不仅在艺术符号系统,而且在美学观念层面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精神,甚至可以说,原始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模塑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靳之林曾提出,在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前,存在着诞生于原始社会的中国本原哲学,主要由生生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阴阳五行观构成。所谓“本原哲学”,就是中国哲学的母体,其他哲学观念、美学观念都由其派生而出。当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也是产生于这母体之中。靳之林进而指出,诸子百家哲学是文人士大夫艺术的哲学基础,本原哲学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这也就是说,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直接来自原始文化,它自成一体,足以与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分庭抗礼。事实上,由上文之考察可见,民间艺术所内含的“生生”美学观念确实非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所能囊括,它主要反映起源、生存、繁衍、壮大等生命的最基本问题,既不甚重视儒家美学所关注的当前的社会关系,也不甚看重道家美学所关注的个体化的审美主体。如果说儒家美学精神是“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道家美学精神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典型,那么,民间艺术的“生生”之美则可谓是“为生命而艺术”的典型,它祝福、祝愿生命繁衍不止、生生不息,肯定、赞美生命健康、强力的状态,偏爱热烈、喜庆、饱满、丰富等体现生命力高涨感的艺术形象。

      总而言之,忽视了民间艺术的中国艺术史是不完整的,忽视了“生生”美学的中国美学史是偏颇的;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文人士大夫艺术与民间艺术两种基本形态,文人士大夫艺术或体现儒家美学精神,或体现道家美学精神,民间艺术则主要体现直接来自本原哲学的“生生”美学精神;“生生”美学精神与儒家美学精神、道家美学精神一道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三个基本维度。

(注释与参考文献请见原文)

本文原载:《学术研究》2016年第1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万建中]民间文艺的审美法则与优势
下一条: ·[李文钢]族群性与族群生计方式转型:以宁边村四个族群为中心讨论
   相关链接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
·[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
·[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菅丰 雷婷]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
·[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 ·[邬梦茜]试析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
·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八月举办·[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
·《村寨里的纸文明》首卷新书发布会在中国文联举行·激发民间艺术创作的主动性与活力
·法国民间艺术节:推动文化多样性 促进族群间交流·[季中扬]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季中扬 高小康]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与价值重估·[马知遥]布老虎民间艺术调查手记
·[雷婷]地方艺术中模仿的创造力·“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结果揭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