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
  作者:尹荣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8 | 点击数:10569
 

三、《书·禹贡》禹导“二十八山”与禹“治水”的真相

  无独有偶,被认为与《山海经》有密切联系的《书·禹贡》中也载有“二十八山”,这点古今治《禹贡》中皆未加注意,而为古代星占学家发现。《禹贡》所谓的“导山”部分为:导岍及岐山,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导皤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禹贡》中禹的“导山”,古代注家也往往置于“治水”的背景加以理解,如孔《传》:“更理说所治山川首尾所在。治水通山,故以山名之。”孔颖达《疏》云:“所治之山,本以通水,举其山相联属,言此山之旁所有水害皆治讫也。”[27]

  其实治水何与乎导山?宜乎前人于此志疑者甚多也,如宋人多云“随山通道”,王夫之谓“刊木治道以通行旅”,清人胡渭《禹贡锥指》“导者,循行之谓”。[28]然古代注家以“治水”说“导山”,当出于传承,绝非他们的信口开河,只是其中的契机不为他们所解罢了。

  从“岍山”至”敷浅原”,正好是二十八座山。唐人李淳风《乙巳占》卷三引纬书《洛书》,将此二十八山与天上二十八宿星对应。[29]《禹贡》导山,以地上名山对应于天上二十八宿星,实际上是以二十八宿星为蓝本,以地上一座山对应天上一座星宿,形成天地相应的格局,所谓分星、分野也。则其“导河”,亦必关乎天文学上的考量。天上有一条银河(又名天河、星河、河汉、长河、星汉、云汉银汉、天津等),是不是也是禹“治水”考量的基础呢?正是。我们发现,禹“导山”的顺序与天上银河起没行径一致。《晋书·天文志上》有“天汉起没”的内容,“天汉”指“银河”,“天汉起没”,是以二十八宿作为天球上的坐标,来明确银河在天上的起没行径,亦包括它的长度、阔度等:

  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乃分为二道,其南经傅说、鱼、天籥、天弁、河鼓,其北经龟,贯箕下,此络南斗奎、左旗,至天津下而合南道。乃西南行,又分夹匏瓜,络人星、杵、造父、腾蛇、王良、傅路、阁道北端、太陵、天船、卷舌而南行,络五车,经北河之南,入东井水位而东南行,络南河、阙丘、天狗、天纪、天稷,在七星南而没。[30]

  将“天汉起没”之行径与《禹贡》“导山”之次序作一比较,会发现禹“导山”的顺序与天上银河起没于二十八宿的行径一致:(起东方宿)太岳(尾宿)→砥柱(箕宿)→(北方宿)析成(斗宿)→王屋(牛宿)→太行(女宿)→碣石(危宿)→西倾(室宿)→(西方宿)鸟鼠(奎宿)→熊耳(胃宿)→外方(昴宿)→桐柏(毕宿)→(南方宿)荆山(井宿)→内方(鬼宿)→岷山(星宿)。

  《禹贡》中禹“导山”,由东方山而北方山而西方山而南方山,与银河起没之由东方宿而北方宿而西方宿而南方宿一致,禹治水取象天上的银河,而天上银河的起源之地,正是“尾箕”之间,“青丘国”对应于天上的“尾宿”,此所以步天的“竖亥”要“左手指青邱北”了。“九尾狐”是天上“尾箕”的象征,在星占的意义上,“尾箕”关乎“后宫”,这是禹“治水”之始,得以遇见“涂山氏女”、“九尾狐”并与之“成婚生子”的契机所在。

  注释

  [1]袁珂云:“此青丘山地望亦当在东,与‘青丘国’‘青丘泽’同,经乃误记于此。”见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1页。

  [2]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79页。

  [3]同上书

  [4]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曰:庄逵吉云:《御览》此下有注云:“皆日所出之地也。”王引之云:“青土当为青丘,字之误也。(《御览》引此已误。)《本经篇》缴大风于青丘之野”,(今本野误作泽,辩见本经。)高注曰:“青丘,东方之丘名。”即此所云“东至青丘之野”也。《吕氏春秋·求人篇》亦云: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之野,青丘之乡。”《海外东经》云:青丘国在朝阳北。《逸周书·王会篇》“青丘狐九尾”,孔晁曰:“青丘,海东地名。”服虔注《汉书·司马相如传》云:“青丘国在海东三百里。”(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5页。)“日所出之地”、“东方之丘”、“海东地名”、“海东三百里”云云,都无法指实,古代注家不知“青丘国”关乎天上星象,故只能强为解释了。

  [5]见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7页。

  [6](梁)肖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六册,第2256页。

  [7](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98页。

  [8]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影印本,第298至299页。刘锡城先生也认为丁山说的九尾狐即天象上“尾为九子”的论断不无道理。(见刘锡城《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11页。)

  [9][1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98页。

  [10]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580-581页。

  [12]同上书,第582页。

  [13](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98页。

  [14]吴晓东《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5页。

  [15]唐代僧人皎然《寓兴》诗亦云:“天上生百榆,白榆直上连天根,高枝不知几万丈,世人仰望徒攀援。谁能上天採其子,种下人间笑桃李。因问老仙求种法,老仙嗤我愚不答。始知此道终无成,还如瞽夫学长生。”(见清人翟灏编《广群芳谱》卷七十四,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1765页。)

  [16]见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3页。

  [17]吴晓东《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60页。

  [18]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5页。

  [19]程贞一、闻人军《周髀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20]同上书,第2页。

  [21]见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6页。《左传·哀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国语·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所说事例略同,古文家因谓涂山即会稽之山,或说“禹会诸侯”,或谓“禹致群神”,可见是传说。上古又有禹巡守崩于会稽之说,今会稽又有所谓“大禹陵”,人们很容易将会稽山与涂山相联系,然涂山为会稽山之说与其他诸说一样,当如杨伯峻先生所谓“皆传说,不必深究。”然杨先生又据《水经·伊水注》、《方舆纪要》等谓涂山即三塗山,在嵩山附近。(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642页。)

  [22]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载《古史辨》七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62页。

  [23]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8-199页。

  [24]见(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页。

  [25]《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7-78页。

  [26]《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页。

  [27]黄怀信整理《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28]参见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61-762页。

  [29]纬书《洛书》二十八山与天上二十八宿星的对应为:(东方七宿):角,岍山;亢,岐山;氐,荆山;房,壶口山;心,雷首山;尾,太岳山;箕,砥柱山。(北方七宿):斗,析成山;牛,王屋山;女,太行山;虚,恒山;危,碣石山;室,西倾山;壁,朱圉山。(西方七宿):奎,鸟鼠山;娄,太华山;胃,熊耳山;昴,外方山;毕,桐柏山;觜,陪尾山;参,皤冢山。(南方七宿):井,荆山;鬼,内方山;柳,大别山;星,岷山;张,衡山;翼,九江;轸,敷浅原。(转引自江晓原《历史上的星占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302页。)纬书《洛书》所云,当是古代星占学的传承。

  [30]《晋书·天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07页。

  (原文刊于《文化遗产》2017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李耕]富贵与忠孝:北方某市占卜从业者的道德话语分析
下一条: ·[张程]九尾狐从祥瑞到妖异转变的思想内涵——以汉唐为中心的考察
   相关链接
·[梁奇]伊藤清司《山海经》研究对中国古注的征引·[孔祥翔]从《山海经》论及泰山信仰认知的发生与解构
·[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
·[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杨洋]以女性身体为载体的创作:基于《山海经》异兽造型美妆短视频的分析
·[谭佳]神话与科幻的尺度:过去与未来·[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
·[夏楠]规范·认同·升华:大禹治水神话的资源化与遗产化实践·[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
·[李牧]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张多]灾害的神话表征
·[刘宗迪]怪物是如何炼成的·[刘宗迪]《山海经》是如何成为怪物之书的?
·[张程]九尾狐从祥瑞到妖异转变的思想内涵——以汉唐为中心的考察·[林安宁]深入浅出释经典 融通中外论新学
·[刘宗迪]《山海经》与怪物阐释学·[刘捷]从《天地瑞祥志》看《山海经》的接受与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