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杜谆]从零和到共赢: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弈
  作者:杜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26 | 点击数:5881
 

三、合作共赢: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惠路径

        1. 民俗之于思想政治教育

        就存在形态而言,“民俗具有两种存在形态:文化的和生活的。也就是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3](P13)民俗文化是人的活动的结果,民俗生活是人的活动的过程,二者都应该也都能够参与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文化形态的民俗表现为“过去时”的民俗事象,对于民俗主体来说,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民俗文化产生于过去,可能随历史流传至今,也可能只是历史上传承,现实中已经消失。民俗文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传统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可采用三种方式加以吸收、利用。一是直接把民俗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当中。大多数民俗文化具有向善向美的精神内核,可以作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利用民俗文化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如借助各类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进行以勤劳勇敢、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忧国忧民等为主题的优良传统教育。三是选取某些民俗文化如各种陋俗陋习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面教材。

        面对良莠不齐的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原则,对民俗文化加以批判继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批判继承要避免机械的二分法。已有事实证明,我们容易对复杂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粗暴、一刀切式的好坏之分,然后近乎偏执地弘扬精华、摈弃糟粕。如民间信仰曾被视为糟粕的典型而不断地加以污名化,民间文学则被塑造成了精华的典型并被过度拔高。民俗文化的复合性决定了任何民俗文化都不止一面,即使如民间信仰,其迷信思想确是糟粕,但其惩恶扬善的精神却又属于精华的范畴,特别是在传承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民间信仰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否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民俗文化的批判继承,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加以吸收利用。

        生活形态的民俗表现为“现在时”的民俗事件,对于民俗主体来说,它是一种实践活动。与民俗文化相同的是,民俗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与民俗文化不同的是,民俗生活必须传承至今,它是活在当下的传统。相对于民俗文化,民俗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重要的路径选择。

        ⑴ 民俗生活可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回归生活世界”成了教育学界的热点话题,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解决自身的实效性不足问题,也自觉加入了“回归”的潮流。对于为什么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于回归何种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一直存在众多分歧,至于回归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尽管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还是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学术诉求,即尊重教育对象、反对科学主义。而这也是民俗生活的当代诉求。从本质上来看,民俗生活具有前科学性或者说非科学性,它重在个体的体验而不是异化,尊重人是民俗生活的核心理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民俗生活也是一个可以回归的生活世界,通过探讨民俗生活的人本思想,能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研究。

        ⑵ 民俗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对象,不论是工人、农民、商人,还是知识分子、学生、军人、干部等,从民俗的视角来看,他们都是践行着一定民俗生活的“民”,民俗生活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对“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他们的现实生活,涂尔干曾以道德为例论述了现实生活对德育的重要性,他说:“每个民族的道德准则都是受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倘若我们把另一种道德反复灌输给他们,不管这种道德高尚到什么地步,这个民族都会土崩瓦解,所有个人也会痛苦地感受到这种混乱的状况。”[4](P195)民俗生活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⑶ 民俗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自从列宁对灌输进行系统论述以后,灌输理论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和原则,一度上升到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层次。但在教育实践中,灌输理论最终还是沦落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教育方法的强制执行,才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法不同,民俗生活重在养成之法,经由接触、了解、评判、选择、吸收、内化、外显等复杂过程而达到约定俗成。民俗生活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过程,通过习以为常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把个体塑造成符合民俗要求的“民”。养成之法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缺陷,丰富和完善方法体系,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无论是文化形态还是生活形态,民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还具有“将来时”意义。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或者说理想状态,就是把教育内容转变为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即所谓的“化民成俗”;而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实现终极目标、达到理想状态的手段,即所谓的“其必由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张举文]亚民俗:学科发展的有机动力
下一条: ·[杨卓君]华师大人类学民俗学工作坊:从西郊农民画到鬼畜视频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