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向云驹]中国传统村落十年保护历程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向云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27 | 点击数:5165
 

  五、传统民间美学回归的历程

  观察和分析那些传统村落名录数量较少省份的现状可以发现,这里的村落不管是富裕,还是收入一般,乡村的变化无不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千村一面”。个中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富裕起来的村民在修建新居过程中表现出任性和随意,或者模仿城市的建筑样式,或者模仿国外的建筑风格,总之是舍弃了自家民居的传统。又比如,传统工匠日渐稀少,匠艺(包括营造工艺和木雕砖雕石雕在内的建筑“三雕”)失传,或者传统建筑材料资源枯竭,于是烧砖、水泥、瓦块便取而代之,老民居的建筑传统便不再流行等。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标准变形走样了。经历过长时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放弃,人们已经普遍地形成了以“新潮”为美、以“现代”为美、以“洋范”为美的美学风尚,这是我们很多地方拆毁传统建筑、放弃传统民居而毫不心疼的重要文化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美学自觉”的口号,大力宣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3],他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通过美学理念来体现的,是需要从美学传统的回归、美学趣味的多样、美学标准的包容才能实现的。一个文化学者用美学语言来阐释他的社会理想,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而他提出的问题、开出的药方的确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切中要害。我们许许多多传统村落的破败也许某个时间是因为贫穷潦倒,但更多的情况下,是因为我们美学传统的坍塌,是我们美学趣味的破败。我们把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美学传统和美学趣味丢弃了,把过去的美变成了现在的丑,把传统的美善变成了现代的丑恶。这不仅使我们每天以数百个传统村落消失为代价,也使我们今天硕果仅存的传统村落,绝大多数也都处在“遗存”状态中,处在老旧与破败的景象里,很少有既维护传统民间美学风采又主动适应当代生活和现代技术的案例,这才是我们今后保护传统村落面临的最大障碍和难题。“自美其美”是一个传统民间美学回归的历程,我们往往只有“美人之美”,而“自美其美”几乎要丧失殆尽了。所以,保护传统村落,懂得和欣赏传统村落之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甚至是一切保护的先决条件,或者根本的内因和动因。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美轮美奂的传统村落,我们这一代却不能延续传承这种美,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数典忘祖”。

  传统村落是居住者的生活家园,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传统村落的美因而是生活的美和美的生活,它必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和谐,必须环境安全、生态和谐、便于生活,所以它应该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具有生态美和自然美。村落是民居的群落,它的布局、街道、路径、朝向、水系、水源,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关联,构成它的景观性。它是自然中的人文景观核心,在它的周边,外围有田园、桥梁、道路与大自然形成过渡并且共同构成非自然在自然中的景观。在风霜雨雪和春夏秋冬的气候季节变幻中建构起别致的景观美。景观之美是生活其间的人们的美学氛围、美丽风景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熏陶,奠定着人们的审美风尚和趣味。对于他者而言,景观之美就是一种美学的异域和异域的美学,是令人惊奇、惊喜的美学奇观和陌生化美学,是美学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是“美人之美”的直观对象。传统村落也是生活美学和身体美学的具体样式,民俗的本质是一种生活美学。民俗是传统村落无形的纽带、结构、脉络、气韵、生机。村落是体、形、貌,民俗是魂、韵、脉。所有民俗性的生产、崇信、节气、祭祀、节日、宴饮、庆典、礼仪、嫁娶等都使村落功能充分展示,使村落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文化空间”的内涵所指。传统村落具有空间美学的全部意义和生活美学、民俗美学、视觉美学、身体美学的全部形态和范畴。

  六、与城市文明互补互美的田园美学风景

  传统村落是一种同时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综合性活态遗产。它是历史性的,又是当下性和未来性的;它是遗产又是活的生活;它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石,又是全球化时代人类行旅的重要目的地;它是生产生活的屏障,也要不断接纳外来文化和文明;它具有生态性、原真性,又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它是物质性的,是我国“三农”政策中的重要对象和因素,也是新农村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进程、美丽中国的目标,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元点,是绿色经济的资源和休闲旅游的重要构成,是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生产生活与遗产保护的一体化、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的一体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一体化、生态文化与活态发展的一体化、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的一体化。它涉及全体村落居民,也关系村落管理的各个政府部门,是政府全方位的工作内容,是居民生活的全体性“在场”。

  早在史前时代,我国的村落就形成了因地制宜、就地建村的传统,半坡遗址是北方半穴居式的民居,其风格遗留在北方民居的窑洞传统中;河姆渡遗址体现了早期南方杆栏式民居的建造,这种风格的民居在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建筑中传承。我国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形态丰富、样式斑斓,有地域特点、民族特征、气候特色、历史个性、材料风格、形制模式。从原始的“撮罗子”演变而来的蒙古包到因民族迁徙而特创的围楼,从四合院到吊脚楼,从海草房到碉楼,等等,反映了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生产多样,物产丰富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继西递宏村之后,福建围楼、广东开平碉楼等传统村落民居样式陆续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数十项以传统村落为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农业遗产作为传统村落的又一文化特征受到国际国内广泛重视,相关普查工作正在我国全面实施;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哈尼梯田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活化石性质的东巴象形文字成为世界记忆遗产。这些表明传统村落中孕育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样式和形态,保护好传统村落,不仅事关国计民生,事关“三农”大业,也关乎我们的文化传统、精神面貌、文明高度,关乎我们在与世界交往中有没有可以与别人一起“美美与共”的自己的“美”、自觉的“美”、自美的“美”。

  中国人民从来就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并且具有优良的美学传统和美学趣味,中国传统美学一向就有山水诗学、田园美学的突出特色和风格。我们的传统村落是山水诗学、田园美学的发生地和品鉴对象,曾经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正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田园不但不能荒芜,而且应该保护和传承它的田园风光,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齐头并进,形成与城市文明互补互美的田园美学。我们坚信,未来的传统村落一定会是中华大地最美丽的风景去处,是最宜人的诗意栖居之地,也是最温馨的自然深处。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呼吁传统文化村落保护立法[N].人民日报,2016-03-18.

  [2]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类文化遗产[N].人民日报,2012-12-07.

  [3]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向云驹,男,中国艺术报社社长、高级编辑(北京100029),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文艺理论批评。

  (原文载于《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引用请参考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黄泽]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述评
下一条: ·[沈梅丽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近三十年交叉研究走向
   相关链接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
·[谭娟]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研究 ·[胡彬彬 王安安]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新民俗
·[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王喜根]“空心村”呼唤“文化商人”
·[王翠玲]劳动的晾晒与展演的“晒秋”:篁岭村生活节奏变迁的考察·[柴书毓 高忠严]山西阳城传统村落道德建设资源研究
·[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乌丙安]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分析
·江苏率先对传统村落立法保护·传统村落遗产:“乡愁”如何寄放?
·[魏宏欢]村落空间与地方记忆的互建·[林晓平]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析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