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任敦姬]“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作者:[韩]任敦姬著 沈燕译 彭牧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19 | 点击数:13477
 

韩国的“人间国宝”体系

  1962年,韩国政府通过了《文化遗产保护法案》(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ct),这项法案为文化保护项目奠定了法律基础。在这个项目中,每项独立的文化遗产都要经过以下程序才能被认定。如果一个自发性的民间团体提交了一份申请,那么相关领域的专家就要进行实地调查并准备一份认定报告。随后,韩国文化遗产部的文化遗产委员会评估这份报告,并决定申请的项目是否具有重大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以及是否显著地体现了地方特色。如果报告显示它符合要求,那么委员会就会认定其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此外,为了确保该项文化遗产的传承,委员会还将评估它原初形态(original form)的功能和艺术价值,并将在该方面拥有最高技能的人认定为“人间国宝”。而被认定的人,被要求对该文化遗产进行持续的表演或制造。对于戏剧、仪式和其他集体性活动,因为其艺术和功能特性无法通过个体展示出来,所以这个群体就会被认定为该项文化遗产的“人间国宝”。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并不将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作为其唯一的目标,同时,它还致力于提供一个有助于文化遗产传承的体系。这个传承体体系是高度精致与结构化的。那些被认定为“人间国宝”的人,被要求将他们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为了使这些年轻人可以免费得到技艺培训,韩国政府给这些“人间国宝”每月十万韩元(相当于1100美元)的额外补贴,还有免费医疗和其他特权。这些公共特权提高了“人间国宝”的声望。在过去的韩国,艺术家们总是被蔑视,得不到尊重。而如今,文化遗产体系不仅给这些表演者带来了经济补贴,还带来了更大的名誉和更高的自尊。

  对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培训分为三个部分:

  1.初级学员(Beginners):“人间国宝”寻求初学者,并对其进行初步培训。而初学者中最好的学员,获得一个或一组“人间国宝”的推荐,会被选择给予政府提供的奖学金。

  2.高级学员(Advanced):那些通过初级水平的学员,由一个或一组“人间国宝”在适当的领域中对其进行考核。其中,那些被判定为具有高级功能性或艺术性技艺的学员,将被选为高级学员。

  3.助理讲师(Assistant Instructors):具有出色技艺的高级学员帮助“人间国宝”培训初级学员以及其他高级学员。这些助理讲师也享受政府的固定薪金。

  如今,韩国已有10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13位“人间国宝”。同时还有302位助理讲师,2473位高级学员以及92位获得奖学金的初级学员。

  “人间国宝”,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公开表演,以确保其技艺的保持,并向公众展示他们一直在传承这些技艺。此外,政府通过在相关地区建设特定场地以帮助这种传承活动。同时,这种表演以图像、音频以及文字描绘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并被永久保存。

  通过过去五十年的努力,那些不经保护就会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1999年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79%的韩国国民认为“人间国宝”体系有助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爱川纪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
下一条: ·[杨利慧]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
   相关链接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