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万建中]钟敬文民间故事研究论析
——以二、三十年代系列论文为考察对象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0 | 点击数:14546
 

  钟先生所运用的研究材料,尽管也是口承文本,但他很注意这些文本的地域性。他认为口承文本都是“地方”的,像国民一样,都是有籍贯的。凡是能指出明确“籍贯”的故事文本,钟先生在论文中都会加以交代。我们常常自省,对故事文本的研究缺乏地域性,“例外”即是地域性的产物,对“例外”的关注自然就能进入到故事文本的地域性方面。在这方面,钟先生给我们做了绝好的示范。他特别注意收集某一故事类型的不同区域的文本。

  1932年秋钟先生写了《老虎与老婆儿故事考察》一文,对“老虎与老婆儿故事”的地域特征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在此类故事中,地域性的显现主要集中于故事异类主角形态的变化。异类主人公的种属有:虎——直隶、闽南、绍兴(浙江)、灌云(江苏)、东莞(广东)等;猪精——梅县、潮洲、陆安(皆属广东);猢狲——?直脚野人——余姚(浙江);猫精——江苏(?);侬瓜麻——翁源(广东);熊——广州(广东)。

  由这小小的表看来,说那位想“吃人”而终于“吃亏”的主人公的种属是属虎的,较占多数,次之是说猪精的。但这个统计并不全面:第一,收集的地域不够普遍,第二,材料的分配不平均(如占第二位的猪精,其传述地都在广东境内,并且仅限于东江一带)。可是,它对我们也有相当的参考意义,那是:

  (一) 这区区的十数个同型的故事中,它的主人公竟有七种以上不同的种属。

  (二) 在将近半数的广东境内所传述的同型故事,(这故事的全数,本十五篇,有一篇说主角是虎的,因地址不明,所以略去。又有一篇是潮洲的,说主角是猪哥精,因表中已有全同的,故亦从略。附此声明。)而主人公的种属,竟多至在全表中为四与三之比。

  至于这些好吃人的主人公,或为家畜,或为猛兽,或为不经见的动物(如直脚野人,侬瓜麻),这怕多少有点地域及其它的关系使然吧。[3](《老虎与老婆儿故事考察》P209-210)

  钟先生注意到,这样一个同型故事,主人公种属差异是如此之大,“例外”如此普遍,

  “怕多少有点地域及其它关系使然”。任何一个民间叙事文本,都是一个特定地域的“套话”,都会打上地域的烙印。烙印即“例外”,“例外”即烙印,研究民间故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这些烙印突显出来,从而进行比较分析,清楚“人类文化的递嬗之痕迹”。[3](《老虎与老婆儿故事考察》P211)

  现在的故事学家们,在文章中已很少标示故事文本流传的区域,他们热衷于对故事类型历时性的比较,梳理其演进的历史轨迹,而对其空间横向的差异则熟视无睹。这主要归咎于田野作业本身的地域不够广泛,难于发现大量的“例外”。然而,任何一种民间文学类型都是由许许多多“例外”的形态构成的,差异性是民间故事的常态。对此,钟先生说:“如我们所知道的,恐再没有一件事物,比民间的故事,更容易把它的形态纷歧得使人难于捉摸的了。(自然在另一方面看来,它还会不全失其“本是同根生”的面目的。)”[3](《中国民间故事试探》P225)这是民间文学的“在”,是其“在”的方式、规律和魅力。民间故事当然也包括整个民间文学的研究,绝对不能放弃对于这种“例外”的热忱,否则,就很可能失去研究的动力和根本。阅读钟先生的论文总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他常常会为获得某种故事类型的异文而狂喜,即便是文章已完稿之后获得的,也要将之作为“附记”挂于文后。钟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兴起的初期,就清晰的意识到这一点,是强烈的学科意识和高超的学术能力所致。

  在《老虎与老婆儿故事考察》一文中,钟先生一再遗憾“这个统计并不全面”、“收集的地域不够普遍”、“材料的分配不平均”等,说明他对研究资料的要求多么全面和严格。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到“例外”的文本,不同地域的文本,充分掌握“差异”,才能使论据得以坚实,论证更有说服力。


  二、结尾:寻求不足与问题意识

  西方学者说,东方的民俗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同样,对东方民间故事的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尽管钟先生在民间故事学方面著述颇丰,但这些著述研究的课题并没有完结,他的论文的结尾几乎都是在自省和前瞻。上面论及的对“例外”的关注,还来自于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对这门学科的执着追求和科学、辩证的治学方法。这些从上述钟先生部分论文的结尾明显体现了出来。

  《中国的植物起源神话》的结尾:

  末了,我要再郑重地声明一下。黄先生(按指黄石)和我所论述的植物起源神话,都是限于我国前时代所记录的。现在新从民间搜集起来的这种记述,为量固颇丰盈,在质上也很有足供论究之处。关于它的罗列和考察,留等将来有相当机会时再续写吧。当然,关于前代的记录的记述,也希望有个弥补缺漏的机缘。[3](p161-162)

  《中国的水灾传说》的结尾:

  本文,要在这里结束了。因为限于时间及精力的关系,使上文的论述,只完成了个草案。材料的搜集,固然有所不周;许多待说的意见,也有些没有表达出来,或表达得非常率略。最感到惭愧的,是有几处地方,应该做个适当的交待,但为了行文的便当,却把它刊落了。这是耿耿于心的事。[3](p190-191)

  《瓠神话的考察》的结尾:

  本文对于瓠神话的考察,应该说还是不够充分的。如对外婚制、氏族制及母系制与图腾主义有关的问题,本来也有一一加以探讨的必要。但是,因为时间、学力等限制,只好等待将来有条件时再续笔了。[3](p190-191)

  每次读钟先生的这些论文,都有新的收获。而这些论文的结尾更增添了我对钟先生的仰慕之情。这种并非结束的结尾的方式,已成为当时先生论文的显著风格之一。文章的结尾,一般是对全文主要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可钟先生把结尾的情结放在检讨论文的不足方面,并对此“耿耿于心”,祈望“有个弥补缺漏的机缘”和“再续笔”。这不仅需要学术才华,更需要学术勇气、信心以及对故事学的深切理解。能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清醒的自我评价,这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能够把成果的不足袒露出来,这是大师级的风范和气度。我们常常为他严谨的学风、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谦逊、永不满足的学术精神而感佩不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2002-12-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于文秀]英国文化研究派突破“雅俗二分”
下一条: ·[周生杰]用文化人类学观点解读《诗经》
   相关链接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