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京城庙会应有时代品质和韵味
  作者:记者 郭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6 | 点击数:7594
 

  实践证明,保护传承厂甸庙会,必须解决一会分二地的尴尬局面。厂甸庙会的场地具有开放性,这是与地坛等庙会显着不同之点。如何把开放性转变为封闭性,是最大的难点,也是迎刃而解的关键之点。一个是权宜之计:就是春节期间,由北京市政府发布命令封闭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的公共交通三天。一个是长远之计:从保护琉璃厂为中心的北京传统文化区的角度出发,将南新华街建成步行街。从根本上解决厂甸庙会的场地问题。北京已经有了王府井、前门两条商业步行街,却没有一条文化步行街。如果以琉璃厂为中心建立起一条文化步行街,更深远的意义是在这里可以形成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中心、文化产业的中心,功莫大焉。

  ■京城庙会亟待突围

  李洋(北京日报资深记者)

  走过将近30年坎坷之路的北京庙会,现在到了一个重要关口,一边是整个社会日益高涨的怀旧情绪,一边是对于庙会现状的不满意,不满足。游移于新与旧之间的庙会主办者,因此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谁都知道,要想从这里突围而出,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但从哪里入手,选择哪里为突破口呢?

  今年,曾有媒体评论庙会上“皇帝”多了,很多庙会忙着请“皇帝”出席各种仪式。这代表了一种倾向,以为这样就可以迎合人们的怀旧情绪。殊不知,这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复古,并不能搔到人们的痒处,反而让人心生反感。类似的事情其实很多,时代变了,人也变了,庙会的年味儿也应该跟着变了。人们是要怀旧,是要传统,但这个“旧”,这个“传统”,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旧”,那个“传统”了,它们应该被注入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审美,应该有这个时代的品质和口味。

  就拿庙会上的商品和娱乐活动来说,有多少是能体现时代审美和时代风尚的东西?有人说,哥买的不是玩意儿,是文化!这话说得有点意思,多少道出了庙会的真谛。这里所谓文化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心情。逛庙会,逛的就是一种心情,要有能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的东西。这东西是怀旧,也是创新,骨子里是旧的,血肉却是新的;或者反过来,总之是旧中有新,新中有旧,移步而不换形,创新不离传统。

  不妨少一点西式嘉年华的赌博游戏,多一点儿个人参与的竞技活动,让有一技之长的“达人”们显一显身手,露一露峥嵘,没什么不好,恰恰可以还原庙会传统中固有的自发性和节日狂欢的喜庆劲儿,一定很受群众欢迎。

  也许,庙会真到了去粗取精的时候。这个精,就是对新与旧中精华内容的撷取,就是对怀旧与创新的分寸要把握精当。近几年出现过一些新庙会,盲目照搬旧有庙会或西洋模式,都不能持久。其实,办庙会还是要胆子再大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事实上,只有创新,才能给传统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怀旧也怀出另一番滋味,可以回味的滋味儿。

  ■重构新庙会文化要找到北京的城市之魂

  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春节的庙会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了祭祀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等诸方面。因而庙会文化不只是传统庙会文化的复兴,更是新时期在传统基础上的重构。春节的庙会文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充分的展演展示,像怀柔举办的“北京十三档花会”和杨树底下村“敛巧饭”的展演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展示,而且表现了其传承的活形态。圆明园内展演的已经消失了多年的皇家宫廷传统冰嬉活动以及三里屯“七彩江湖”灯彩的展示等,都在传统中有创新,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此外,北京庙会文化的重构还表现在新的策划层面。东岳庙关于北京节日的展览把北京的节日系列通过文与图充分地展示出来,其内容丰富,展品新颖,展示了北京人对于自己节日的深刻历史记忆。而欢乐谷等地的活动中引进的国外文化内容,让不管是老北京人还是新北京人,甚至外地人和外国人都对北京的春节庙会文化表示了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也深切地感到近些年庙会文化在急剧转型,传统祭祀文化的减弱和娱乐文化的加强,让民众在这个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假日里对于庙会文化有了更高的期望值和更强烈的精神诉求。而这也正是传统庙会文化至今还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新的庙会文化正在创建中,传统与现代如何嫁接,如何让辛勤了一年的人们得到更好的休闲,如何满足民众对于文化和精神的诉求,如何寻找北京这个现代化的大都会的城市之魂,这是我们应该继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不忘特殊人群的精神需求

  于志海(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春节庙会和元宵灯会使亲临现场的人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民俗活动,即使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也会使人感受到过大年、逛庙会的乐趣。但是有一些坐轮椅的残疾人(包括半身不遂和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因庙会人太多不方便,也就错过了亲临现场感受过年氛围的机会。建议我们的庙会组织部门,是否能和残联、社区协商研究,找一个合适的地点为这些特殊人群办一个专场,让他们在家人或志愿者的陪同帮助下,坐着轮椅,在那种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氛围中猜猜灯谜,看看花灯,我想他们心里一定很温暖和惬意。这是一种尝试,规模可大可小,目的是在祥和、欢乐、喜庆的年节活动中,增添一份爱心,多一份心灵的慰藉。

  ■文/本报记者 郭佳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1年02月2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
下一条: ·[黄怡鹏]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