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
  作者:记者 张宝峰 顿媛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6 | 点击数:8835
 

  三庙社区副书记李深表示,很多老胡同都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它们保留下来,其考古价值、旅游潜力都将远大于拆除后的经济效益。以三庙街胡同为例,如果能够妥善规划,重建三庙,则必将有效带动这一街区的综合发展。

  “北京胡同滋养了北京人,人与胡同又一起传递着北京文化的魂。”陈光中说到,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北京胡同是北京的,更是民族的、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北京胡同就是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  

  2011年1月获批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北京市将重构历史文化魅力走廊,推进历史名城风貌保护。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目前尚存的北京胡同会变得更具古风,已然消逝的北京胡同也会再度归来。到那个时候,北京胡同中的北京人,北京文化中的根与魂,也将得以继续传延下去……

  “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

  “胡同”词源

  从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来看,对“胡同”一词的解释多与蒙古语有关,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 胡同是浩特的谐音:

  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比如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以后,就依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的城镇、街巷等称为“浩特”。后来,“浩特”一词又被汉人讹读成了“胡同”。

  ★ 胡同是忽洞的谐音:

  蒙古语中表示“井”意的词汇发音为“忽洞”。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内仍有许多地方以“井”命名,比如赛因忽洞、哈业忽洞。因为城镇居民的生活离不开井,因此“井”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忽洞”也慢慢演变成了“胡同”。

  ★ 胡同是霍通的谐音:

  还有学者提出,“胡同”一词最早来源于女真语中的“霍通”。女真语把“聚族而居”表达为“霍通”、“火瞳”等词。由于女真语和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所以,在蒙古族人建立元朝以后,“霍通”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汉族人译成了“胡同”。

  趣话胡同名

  ★ 大栅栏胡同:在北京人口中,大栅栏读做“大石烂儿”,它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清朝时在街口装上了栅栏,而且栅栏很大,因而得名“大栅栏”。

  ★ 锣鼓巷胡同:锣鼓巷胡同原来叫“罗锅巷”胡同,因为这条胡同两头低洼,中间隆起,像是驼背人的脊梁。又因巷内东西两侧各有8条胡同平行相对,形似“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 百花深处胡同:新街口大街附近有条名为“百花深处”的胡同。据说明代有对张姓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了二三十亩空地,后在园中辟地种植牡丹、荷花、秋菊、腊梅等花,四季均有,也常有人慕名前来观赏百花,因此得名“百花深处”。  

  ★ 杨梅竹斜街:今天的杨梅竹斜街在清朝时叫做“杨媒斜街”,据说街上曾住过一个姓杨的媒婆,后改为杨梅竹斜街。

  ★ 高义伯胡同:高义伯胡同其实原名“狗尾(音乙)巴胡同”,位于北京西单北大街东侧。解放后,因“狗尾巴”一词不雅而改为高义伯胡同,不少人曾误以为这里住过一位很讲义气的高姓老伯。

  ★ 三不老胡同: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监郑和故居所在地。当年,郑和被人们称为“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被叫做“三保老爹胡同”,后来被讹读为三不老胡同。

  ★ 宝钞胡同:今天的宝钞胡同原名叫“倒钞胡同”,因为元朝时这里曾经有个负责兑换旧纸币的倒钞司。

  ★ 花枝胡同:东城王府大街北侧有一条胡同叫做花枝胡同,其实原名是“花子胡同”。花子就是乞丐,过去,这条花子胡同也叫花子营,功能类似乞丐收容所。(记者张宝峰、顿媛媛采写)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1年02月2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会馆,不该被遗忘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下一条: ·京城庙会应有时代品质和韵味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