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甘阳:文明对话:为什么?说什么?怎么说?
  作者:甘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30 | 点击数:9385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到底谈什么?这是我的第二个题目。我不想讲得很理论,就讲些具体的例子。

  大概二月份,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Boundary 2杂志的主编到香港,这是在美国后现代文学理论方面很前卫的一个杂志。主编要和我谈一下,看是不是有可能合作搞一个类似于文明的对话的东西。因为Boundary 2比较热衷于后现代理论方面,但是现在因为: 第一,他们对中国很感兴趣,实际上他们编辑部已经有三个人是搞中国的,他们开始觉得依靠美国的搞中国的专家有点隔靴搔痒,所以到香港来和我谈,看是否可以策划。文学理论是外部理论,政治、军事、经济无所不管。我说好啊,谈了一个下午。

  他说,是不是有什么形式?我想了以后跟他说: 我觉得比较困难。因为有个现实问题,中国人感兴趣的问题,你们可能不感兴趣; 你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不能说不感兴趣,但是不是我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说,中国关心三农问题。我们知道,美国的民主党工会特别反对中美贸易,认为中美贸易剥夺了美国工人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水准。这样是否可以在美国找几个研究劳工的,中国找几个人,谈谈中美贸易的问题。我们不是做生意地谈,不是像经贸官员一样,但是我们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到底谁受益多,谁受害大。还有,进入WTO以后,你们的农产品对中国农民影响很大,可以谈谈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文明的对话。他觉得比较为难,好像他们那边找不出这样的人,不大容易找。当然还有其他的题目,比如说“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那么他也没兴趣,我也没兴趣。这个题目很早就做过。谈什么?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基本上所有国际会议,都是别人感兴趣的问题。中国的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可能从讲师升到副教授,可能从副教授升到教授,大家都很热衷,无形之中你就被套进去了。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得越多,可能离中国的问题越远。比如同性恋、酷儿,很吸引人,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也不是说这些问题不好,而是说如果仔细去想,那么会发觉,哪怕是在中国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很少是由中国学界根据自己的问题来设定议题。你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人家会关心什么问题。不是说人家不好,美国学者也很希望接触中国问题,但是有现实困难。真的谈到一些问题,他们未必那么感兴趣,或者他们无法进入。这又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路径的问题。

  最近两年,国内在讨论这样的问题。以前,中国台湾、美国都讨论过社会科学本土化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那么容易谈,往往会没什么结果。我想说: 谈什么并不容易。如果我们回到文明的对话的由来,最早是由对现代化理论的突破,强调大的文明,从源头起来的文明特性仍然会在以后表现出来,那么文明的对话对中国的真正含义是,进一步确立你的文化自主意识。你需要对中国文明有一个全盘重新的认识。因为我们一百年来都是以西方的眼睛在看中国,我们不是用自己的眼睛看。20世纪上半叶,我们比较确定,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最好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全力学习西方现当代的各种理论,基本上都是用西方的眼睛来看中国。我并不反对这个问题,我更强调要更深入地看西方,因为你是通过西方的眼睛来看中国。如果对西方了解越深入,对中国的了解可能也越深入。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从范畴、概念、语词、理论到构架,都完全是西方的。中国以前哪里有哲学这个词?我们前不久开了一个会,我和哲学系的人谈,我说: 你们不要把这个捧得那么高,中国哲学史才多少年?冯友兰先生以后才有这个概念,冯先生以前没有。所有这些东西,我们都要重新去看。只有对中国文明本身有自觉、深入的了解,我们才有文明对话的资格,否则我们只是在附和别人,我们只是单相思地求爱。这大概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西方人面前批判中国,表示我和他们不同,我应该被你们接受; 一种是向西方表明中国如何地好,实际上这种“好”也是在用西方的概念来说明,你仍然被套进去了。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很难摆脱,但是应该要有真正的文明自觉。一开始的着手点是,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因为我们了解得比较深,才会发现西方很复杂,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用一个简单的模式,对照一个简单的中国。我们会发觉,对很多东西,理解和解释的模式会被打破。文明的对话,到底谈什么?我认为,前提是确定你的文明主体意识。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就谈不上文明的对话。开很多会,都不是文明的对话。

  最后是怎么谈的问题。我刚才讲了,我今天所讲的都不是什么成熟的意见,我只是想了一些问题。怎么谈?我非常明确: 用中文。因为你如果不用母语,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我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持过不少会议,我希望国内的学者用中文讲,因为用中文和用英文不一样。我特别主张在中国大量开展同声翻译的场所,引进同声翻译的人才。即使英文好,不是母语,也不要硬撑。

  用英文表达的往往是比较简单的东西,我用英文表达的,不到我中文表达的十分之一。我跟大家说个笑话。我和我太太吵架,用英文吵。因为是第二语言,比较理性,比较容易控制情绪。有问题的时候,谈英文可以控制情绪,要是用中文,全身的情绪都会进去。母语和第二语言是不同的。从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测试苏联间谍,他们的英语讲的跟美国人几乎没有两样,但就是测试他们的紧急状况。人一旦急的时候,就蹦出母语。这不是一个很随便的问题。

  母语联系着你所有的文化感受力和你的文明意识。所以,我很担心我们现在中国的大学,像我们香港一样,英语成为主要语言。我觉得这是痛苦的。香港没有办法,从前是殖民地。我觉得我很痛苦,因为我的人格没有得到尊重。关于怎么谈的问题,会包含很多问题,我今天只讲这一点,因为我在这一点上立场非常明确。我认为坚持用中文非常关键。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2010-04-21

上一条: ·刘德龙: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下一条: ·叶舒宪:女神文明的反思
   相关链接
·2013文化脉动: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杨子慧]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汇合及其对婚姻生育行为的影响
·国际母语日:教科文组织强调用新技术保护濒危语言·民族文学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座谈:世界文明对话日:来自中国的声音·[罗庆春]穿越母语:论彝族口头传统对当代彝族文学的深层影响
·[阿牛木支]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民族文学》民文版:打造少数民族母语创作新平台
·杨鹏:中国信仰精神的源头·[国际母语日]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尹虎彬]促进文明对话、寻求和谐社会、建构世界共同体·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国际母语日致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