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刘德龙: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作者:刘德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9 | 点击数:9133
 

  山东文化资源丰厚,圣人贤士、文化名人众多,文化经典浩如烟海。早在四五十万年之前,就有与北京周口店地区同期的沂源猿人生活在这里。山东历史上和地理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东夷文化、鲁文化、齐文化、莒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水浒文化、泉文化、海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至今仍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我们对外宣传山东,常常会讲三句话: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孔子从这里诞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山一水一圣人”。

  首先,我们来说泰山从这里崛起。与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泰山,是世界双文化遗产。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宣传黄山的非常响亮的口号:“感受黄山,天下无山”。如果单就风光秀丽来说,泰山可能不如黄山。但是就文化底蕴而言,泰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古以来就占有任何一座山峰都无法替代的崇高位置。“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编订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明代的《泰山志》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在历史的长河中,泰山被奉为国山、神山、圣山,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前来封禅、朝拜。中国历来有“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之说,安如泰山、稳如泰山、重于泰山等一大批与泰山相关的成语,都证明着泰山至高无上的地位。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其次,我们说一说黄河从这里入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山东拥有独有的黄河入海口奇观,这里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

  我们再来说孔子从这里诞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对后世的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和世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故乡的“四孔”、“四孟”,是重量级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是所有华人华侨,甚至中国之外的不少文化人景仰、朝圣的地方。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半数左右产生在齐鲁大地上。如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全部,五经中的《诗经》、《春秋》,武经七书中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文学理论经典《文心雕龙》等等。

  咱们可以找一个旁证来说明泰山和孔子无比崇高的地位:封建时代的皇帝,号称天子,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那真叫“老子天下第一”。皇帝除了拜天、拜地、拜祖宗之外,不拜任何人,别的人只有给他三跪九拜的份儿。但是只有来到山东例外。为什么?因为他既要拜泰山,又要拜孔子。如果他不跪拜,人家不会认为泰山、孔子不够权威,而是会认为这个皇帝没有文化,没品位,没教养,甚至认为他这个朝代已经朝纲废弛、礼崩乐坏了。(来源:中新网)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10-9-29 15:35:13

上一条: ·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邀请函
下一条: ·甘阳:文明对话:为什么?说什么?怎么说?
   相关链接
·[姜波]忆山曼·山东省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暨“回眸与展望:山东民俗70年”学术研讨会在曲阜召开
·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刘德增:齐鲁文化 我情有独钟
·山东省民俗学会“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5周年学术年会暨山东民俗文化陈列馆揭牌仪式在济南大学举行
·山东民俗文化陈列馆在济南大学开馆·民俗学者刘德龙讲齐鲁民俗与文化
·[朱振华]齐鲁文化视域下的山东皮影戏·正月十五雪打灯 齐鲁娃娃的花灯记忆
·[孙建功]“鸡叫城”沉城之说 与吴文化的关系·山东民俗专家:中秋拜月是女性专利始于明代
·[张士闪]“齐鲁之邦,民俗寻脉”:山东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战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