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对外学术交流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对外学术交流

[陶立璠]一代人的光阴
——中日民俗文化联合考察回顾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6 | 点击数:9151
 

  十分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学术生涯中,能有机会成为中日南方稻作农耕民俗文化考察队的一员,随同福田先生行进在民俗的田野。记得我在《怀念张紫晨先生》一文中曾写过如下一段话,“1990年,中日南方稻作农耕民俗文化联合考察开始。此次考察由中国民俗学会与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首次合作,组成中日民俗学者联合调查团,进行为期3年的中日南方稻作农耕民俗文化考察与研究。这一计划是由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民俗部的坪井洋文教授、福田亚细男教授访问北京时向中国民俗学会提出的,得到钟敬文先生的同意和支持。后因坪井洋文先生去世,由福田先生实施这一计划。此次考察,考察团团长是福田亚细男先生,副团长是张紫晨先生和我。中方学者有刘铁梁、周星、白庚胜、何彬、巴莫曲布嫫、尹成奎和江苏的周正良、浙江的朱秋枫先生参加。20多位中日民俗学家混合编组,在中国江苏的常熟、浙江的兰溪、丽水畲族地区,日本的茨城县、千叶县、冲绳县进行深入细致的农耕民俗文化考察。”没想到这一考察被福田先生以不同的课题和经费支持,延续至今。

  此次考察之后,我还参加了佐野贤治先生组织的西南中国民族民俗文化考察,也是历时三年完成。之后只知道福田先生仍在进行浙江民俗考察,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只是在2008年应邀在宁波参加过“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鄞州论坛”,这次论坛的与会者大都是中日民俗文化联合考察的学者,领军的是福田先生,成员却大都是新人,我大概也是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的。中日民俗考察好像与我有割不断的缘分。

贺学君研究员(后排)、作者(前排左)、福田亚细男教授(前排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中国民俗学恢复和重建时期,套句官话叫“百废待新”。那时的中国民俗学最缺乏的是田野经验,中国学者也无力(财力)从事田野作业,所以中日联合考察无疑是送来一阵春风,解决了燃眉之急。20年过去了,当年参加考察的青年学者步入中年,中年学者步入老年;当年的讲师如今成了教授、博导,变化是巨大的。就以这部分学者来讲,考察中的获益,不仅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学业,也影响了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福田先生在总结中日联合考察经验时说:“这个项目主要是以中国浙江省和江南地区的调查为主,20多年来,有很多中日学者参加了调查,并培养了中日年轻学者的田野经验。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民俗开始复兴和繁荣起来。这个时期调查内容主要是祠堂、族谱。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个阶段中国的村落与日本农村以前发生的过疏化一样,年轻人外出打工,村落中共同完成某件事情的现象少了。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主要围绕古村落街区的保护与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健全完善过程。这三个阶段的调查顺应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中国现在最大的课题非遗保护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所以,我们应该承前启后地进行工作,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果。”

小熊诚教授(左)、作者(右)

  考察帮助年轻学者取得田野经验是最重要的,而这种经验的取得必须有导师带领和指导。福田先生以他严谨的学风,指导中日民俗联合考察20年,实际影响了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功不可没。回到中国民俗学的现实,毫不客气地说,中国指导研究生田野的做法是牧羊式的,很少有导师的参与指导,这也是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培养的缺陷。

  我们从中日联合民俗考察中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2010年8月11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民俗学者应邀出席日本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
下一条: ·中日韩学者相聚临安 探讨民间叙事文学保护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在线上成功举办·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中日学者研讨妖怪学与古人的疾病观·[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唐植君]中日民间故事研究交集百年考·中日妖怪学研究专题研讨会综述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毕雪飞]“诞生”与“出世”:中日幽灵育儿故事比较研究
·[万建中]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杜博思:行走在生产链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