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农冠品 覃承勤]壮族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展望
  作者:农冠品 覃承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25 | 点击数:9785
 
 
壮族山歌濒临衰微边缘
 
2007年,广西歌圩文化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可是要保护好这个项目,除了国家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之外,还需要很多条件,比如歌师的组织、歌手的队伍、歌圩的恢复、歌会的活动、经费的来源、观念的转变、传承的措施等。面对种种问题,难免令人忧虑。
现在壮族山歌濒临衰微边缘。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山歌受到一时的冷遇。电视、电影、录像、舞厅、歌厅、洋节目、洋礼仪等文化的普及和渗透,严重地冲击了歌圩这充满人情、人性的和谐功能。近30年来,广西800多个传统歌圩基本消失。电话、手机、短信代替了以歌传情的传统手法。另一方面是由于价值观的转变,民间自发的山歌活动失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报酬性山歌演唱。以前无论是节日歌圩和红白喜事的歌堂,歌手们都是本着自愿义务,以自娱娱人的原则去唱山歌,而现在必须有一定的报酬他们才出门。
此外,由于打工潮的影响,壮族歌手出现断代。大量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空巢”老人和小孩,有的甚至举家出走,关门闭户。这样一来,乡间人烟稀少,鸡犬之声零落,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山歌后继无人。例如南宁市武鸣县大皇后村现在仅有5个歌手,4女1男,最小年纪68岁,最大83岁,年轻人没有一个会唱山歌。这种情形是令人伤感的!
 
政府和全社会都来关心歌手
 
山歌是民族的精神食粮,是民族的审美花园,是民族的团结纽带。在壮族的血脉里蕴藏有山歌的细胞和基因。目前,壮族山歌虽然面临断层、濒临绝境,但只要壮族存在,壮族山歌是永远不会消亡的。民间有句“吃肉不比放炮,放炮不比唱歌”的俗语仍在广泛流传。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现在农村中的红白喜事,主家仍然需要歌手来唱歌,有的不吝出资,请在外地打工的歌手回来对歌。人民群众对舶来文化的选择是有一个过程的,20多年前卡拉OK十分红火,而现在冷清多了!但在山歌举行的民间礼仪歌堂上,围观者彻夜不眠。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腾飞,也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和技艺,使其传播得更迅速、更便捷。有的家庭举行歌会,直接用摄像头把实况通过网络传给远方的亲朋;有的歌手上网,双方异地对歌,把远在天涯海角的歌友拉到眼前,大大拓展了山歌传播的范围。而光盘更是保存山歌最好的方法和载体。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城乡每户至少存有5张山歌光碟,统计起来,这个总藏量是前所未有的。换一句话说,现在山歌在民间的蓄藏量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这也证明壮族山歌在新形势下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存发展的态势!
有意识地将歌手组织化、活动制度化、歌会商业化。政府扶持,之后以歌养歌,最后以歌养人。这是发展与建设壮族山歌文化的一种前景。山歌是一种艺术,它的最初功能是娱神,后来逐步转为娱人。它的人员是个体单一的,分散脆弱的。它的活动除了政府举办的歌会之外,民间自发的歌会是没有模式的,质量是没有保证的,是很难走进票房市场的。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山歌不能老当“望天田”等天落雨,不能像过去那样,政府出钱、主家出钱办歌会,歌手才来唱歌,唱完领误工补贴。而是应该把山歌作为艺术产品,推向市场。这就要求歌手们联合起来,结成团体,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扣响艺术市场的大门。东兰县文化馆农民山歌壮剧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团演员全是当地民间歌手,一年四季在本县或临县的乡镇村屯演出,大受群众欢迎。队员们的经济收入也不错。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8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建立]“茶事”概说
下一条: ·[罗秀兴]玉林风俗歌谣:一条永不停息的历史长河
   相关链接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