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乌丙安]文化记忆、文化修复、文化主体
——端午节后的“非遗”所思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8019
 

  尊重维护文化主体地位

  节日民俗文化记忆和文化修复都是充分揭示节日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节日民俗优秀传统的迫切需要,带有保护、维护和弘扬节日民俗文化的浓重色彩,显现出鲜明的公益性特质;而大多民间花会香会也发自动地恪守节日和庙会的文化习俗的传统。

  在节日民俗实践活动中如何突出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顾名思义,“民俗”在理论上说,任何“俗”的主体都是承载“俗”的“民”,其文化主体是民众。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传统节日民俗,都是各个族群的民众在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累积创造出来的;中国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群,从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就创造出来较为系统的民俗节日体系,代代相传形成了牢固的节日民俗文化的集体记忆,这是数以千万计的以民众为主体的文化记忆,这是民众与生俱来就拥有并享有的节日民俗文化权利。

  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节日民俗日历是和他们的农业耕作及自然季候节令完美结合的。民众对节日进行了创造性认定,并用丰富多彩的民俗行事鲜活地阐释了各种节日的深刻内涵。所有这些都足以突显出民众在节日民俗中的文化主体地位。

  民众的节日民俗文化记忆推动着节日的代代传承;民众的节日民俗文化自我修复观念维护着节日文化的正常发展,弥补着节日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的损失;民众中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节日文化传承人始终不渝地保护着节日文化使之持续发展繁荣。实践证明,在节日民俗传承和保护中,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不容动摇。

  但是,时至今日,不尊重民众的意愿,不尊重节日、庙会的优良民俗传统的行为司空见惯。假借传统节日、庙会的名义,不择手段地胡编乱造伪民俗,生搬硬套、随意篡改歪曲节日文化内涵的娱乐,混淆视听。利用传统节日的文化空间,打造没有任何节日、庙会传统的杜撰节日和庙会,诱使人们上当受骗的见利忘义做法,并非绝无仅有。有的地方政府主持举办的节日文化游艺活动,缺乏从古至今“以人为本”、“与民同乐”的亲民理念,甚至用高价入场券把大多数平民百姓拒之节会游艺场外,使大多数民众难以分享到节日民俗的欢乐。大多数城乡平民百姓所拥有的节日文化权益和主体地位,受到了不应有的侵害。政府在节日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应当在保护民众享用节日文化权益上充分体现,而不应该片面利用节日文化空间和平台无限制地推行节日市场的商业垄断,把精神文化节日办成纯物质消费节日,几乎完全漠视节日文化的社会效益和广大民众的精神追求。

  尊重并维护民众在节日文化生活中主体地位、突出民众文化主体地位的理念应当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刘锡诚的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建民]“非遗”保护应激发少数民族主体性
下一条: ·[苑利]非遗的去伪与鲁迅的担忧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
·[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