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国新办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发布会
  作者:国新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2 | 点击数:8536
 

  2010-06-02 10:15:58

  经济日报记者:

  《经济日报》从去年开始在“文化周末”版块设立了“关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到现在已经采访了3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个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市场开发度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市场开发,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一个如何传承下去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养家糊口的问题,如果不能为传承人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可能不会吸引年轻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是如果市场开发的程度过高,又会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请问王部长,如何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开发度的问题?

  2010-06-02 10:16:08

  王文章:

  你提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需要准确把握的问题。目前在总体上,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把握是健康的、科学的。但是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过度开发利用。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把握上没有按照性质和不同的类型进行准确的把握。

  2010-06-02 10:17:49

  王文章:

  一方面,有一些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说年画、剪纸,就要按照积极保护的原则,进行生产性的保护,要把它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加以延续,通过这种项目的传承、生产和开发,使它产生经济效益,维持这些传承人的生活和再传承的经济基础。如果能够从中得到经济效益,传承就有了积极性。

  2010-06-02 10:19:17

  王文章:

  另一方面,对一些民间信仰的项目,和其他濒危的传统音乐和传统表演艺术,目前抢救要放在第一位。比如说一些民间音乐很难传承,开发利用很难做到,首先是要抢救下来。我们知道,五十年代对《二泉映月》的抢救还是先录下来,现在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抢救、保护民间的表演艺术和传统音乐是普遍的手段,这不是开发的问题,是把抢救和保护放在首位。我想按照不同项目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这个问题。

  2010-06-02 10:20:34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请问王部长,刚才您提到关于立法的问题,我们在前两年一直听到这个声音,但是具体什么时间会推出,里面会有什么样的内容,能否介绍一下?

  2010-06-02 10:22:00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很多方式,但是最重要的方式是立法保护,立法保护是最根本的保护方式。应该说,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是比较注重推进立法保护的。像2005年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就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底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在一些地方制定了一些保护条例,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新疆、甘肃、江苏、浙江这八个省区都制定了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对于促进地方性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在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有关部门包括文化部在内,都在推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现在立法工作已经做了很多调研,草案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我们期待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能够早日出台。

  2010-06-02 10:22:33

  法制晚报记者:

  请问王部长,刚才您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请问具体操作是什么?您刚才介绍中说现在地方重申报,媒体有报道说现在好多地方争夺名人故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方面有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还有风水,我国有没有准备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06-02 10:27:39

  王文章:

  科学保护最重要的是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规律,恒定性和流变性是它最重要的特征。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存在,有它不能随便改变的特质或者基因。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化,比如说一些当代人的审美取向融入其中,同时它又是在变化中传承的。人们注意它的恒定性时就不能随便改变它的形态。我们注意到它的活态流变性时,就要活态地保护它,就不能使它凝聚、僵化。我们保护的措施或者一些规定就要按照基本的传承规律来制定。在保护的时候,抢救保护要放在首位,同时又要贯彻积极保护的原则,既能使它很好地传承,又在要当今时代的发展中焕发出活力。

  2010-06-02 10:28:27

  王文章:

  关于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实际上是违背它的传承规律。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我们在申报方面要按照申报的有关规定,严格评审。要严格地进一步控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要进一步完善市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建设。这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中,就形成一个好的结构,这个结构是国家级名录少而精,省级的名录是名录的中间,市、县级名录是数量的多数,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样一个合理的金字塔型的结构,就使我们把关注点、保护的基础放在了基层。同时要加大监督和检查的力度,要组织专家组对各地申报的国家级名录项目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于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加以保护的,保护不力的要限期予以改正。对于不能很好落实保护措施的,要在名录中除名。当然更积极的保护措施还是针对不同的类型项目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使它能够在当代的发展中跟文化建设、文化创新和当代生活结合起来,在当代的发展中能够产生一种保护的活力。

  2010-06-02 10:30:26

  王文章:

  关于风水的问题,很多项目是不是可以确定为国家级的名录,都在专家的研究之中。今天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项目认定还处在一个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过程之中,有一些项目不能草率地或者盲目地下结论,比如说很多民间信仰的项目。涉及到风水的问题,我讲一个例子,比如说妈祖信仰,我们知道,妈祖信仰是福建及台湾地区很多民众信仰的项目,这其中有迷信的成份,但是总体上表达了人们一种向善、追求美好的意愿,总体上是应该加以肯定的。对一些民间信仰的项目,包括风水这类项目,应该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我们对一般性地否定或者肯定都是反对的,我们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

  2010-06-02 10:32:53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王部长,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建立了6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方面现在的情况怎么样,请您介绍一下?

  2010-06-02 10:36:59

  王文章: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对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保护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现在国家公布了6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后还会陆续公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0-06-02 11:04: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秧歌之乡的民俗文化嘉年华
下一条: ·《土楼情·客家人》电视系列专题4日正式开播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