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叶舒宪]《山海经》与神话地理
——以《山海经》“熊山”考释为例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2 | 点击数:11417
 

  从比较神话学的视野看,一些原生态神话,因为较少遭到实用理性曲解和改造,接近神话发生时代的真相,容易分析出神话观念产生的所以然奥秘。从命名的奇特性和神秘性看,《山海经》所记中国的熊山熊穴出神人神话,日本北海道阿伊努人的熊神来自天国神话,古朝鲜的神熊母亲生檀君的建国神话,都是较为接近信仰时代的原生性神话。

  各地的熊神信仰

  恢复熊神之神话功能的信仰语境,除了《山海经》“熊山为帝”说之外,民族学方面活态文化的第三重证据,对于说明熊的神性及其由来,最有启发性。在日本民间自古流传的“熊野信仰”即是这样的例子。在日本和歌山县东南部至三重县南部有熊野三社,作为圣灵之地,自古以来即盛行参拜之礼,称“熊野参拜”。由熊野三社提供的护身符叫“熊野牛王”或“熊野牛王宝印”。人们普遍相信这些渗透了熊神力量的护身符具有消灾灭祸的功能。这就和《山海经》熊山祭祀的祈与禳两种功能完全吻合。要追问熊神在古文化中何以会有如此大的神力,能够滋生出一整套信仰和仪式?日本原住民族阿伊努宗教习俗“送熊礼”在这里给出了现成的答案。据讲谈社《日本语大辞典》:

  送熊礼:相信熊是人类生活中遇到的最强野兽的人们所进行的仪式。视熊为精神世界的最高神之一,对其怀有敬畏和恐惧。仪式的目的,在于保持人类与作为山之主、兽之王的熊的友好共存关系,并永远获得它作为人们生活的食物。

  人类在漫长的狩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熊为“死而复生之神”的古老信念。至今依然保持着狩猎生活方式的阿伊努人的送熊礼及其神话观念,为此提供了生动的证明。当一万年前的人类从狩猎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原来的“死而复生神”就要从动物形象转化为农作物上来。中国文化中的社稷崇拜和其他文化中的农作物神灵崇拜就是这种信仰和神话的大转换之结果。日本神话讲述者有效地将来自远古狩猎时代神话的“天熊人”角色,保留到农耕时代新产生的农作物起源神话之中,让族群文化记忆中古老的熊神继续为农耕意识形态服务,让天熊人充当女性太阳神兼生命神天照大神的使者,这就清楚地揭示出神熊形象在天人之间所充当的重要功能角色。

  将中国的熊山为帝观念与日本的熊野信仰加以对比,不难看出,那种将《山海经》当成地理志或虚构文学的观点,具有其盲点和遮蔽效果。再对照朝鲜的熊图腾建国神话,熊山地名背后隐含的神话信念就更加清楚。据《三国遗事》记载,古朝鲜开国君王是檀君王俭系熊女所生。

  古记云:昔有(天神)桓因,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檀树下,谓之“神市”。……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桓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柱,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檀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尧)即位五十年,都平壤,始称朝鲜。

  熊和虎都是北方狩猎部落社会的图腾动物。而檀君朝鲜神话之所以将祖系血缘上溯到神熊而不是神虎,依据上引文本的解释,是由于神虎没有遵守天神桓雄所规定的禁忌“不见日光百日”,所以没有成功地变形为人。而熊能够遵守这个禁忌,躲在洞穴里不出来,这是由北方大陆的熊能够长时间冬眠的季节性生活习性所决定的。虎没有冬眠习性,所以在先民心目的地位甚至不如神熊,因为冬眠后的复出是被神话思维理解为死而复生的生命能量之体现,那正是神的能量——不死或者永生。这应该是史前信仰中熊罴被神圣化的原因。这也是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先民在牛河梁女神庙里会供奉熊头骨的观念背景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3-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元鹏飞]“图与文合”:明清刊本中的戏曲演出图像
下一条: ·[叶舒宪]再论新神话主义
   相关链接
·[梁奇]伊藤清司《山海经》研究对中国古注的征引·[孔祥翔]从《山海经》论及泰山信仰认知的发生与解构
·[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
·[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杨洋]以女性身体为载体的创作:基于《山海经》异兽造型美妆短视频的分析
·[刘雪瑽]浅论江户民间的《和制山海经》·[谭佳]神话与科幻的尺度:过去与未来
·[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陈连山]古代神话传递了哪些关键信息
·[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山海经集释》首发式在成都举行
·[钟宗宪]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李牧]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
·[刘宗迪]怪物是如何炼成的·[刘宗迪]《山海经》是如何成为怪物之书的?
·[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林安宁]深入浅出释经典 融通中外论新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