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杨春宇 胡鸿保]弗里德曼及其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研究
——兼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作者:杨春宇 胡鸿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15 | 点击数:14957
 

  三

  可是,《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汉译文鲁鱼亥豕、错误不少,给读者带来困惑,实在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译本。笔者以为,做学问贵在认真,为了让广大研究者能准确理解作者原意,进一步展开学术讨论,匡正谬误实属必要。下面是我们在阅读汉文感觉难以理解的情况下,查对英文后发现的错误,兹列举要者与同行切磋。

  (1)弗里德曼在讨论中国的宗族组织时多处征引林耀华的《义序的宗族研究》一文。译者对于后者却不了解或者是明知有汉文林著却不去核对;由是,译文出现的专业术语完全不对号,以至中文读者根本无法依据译本来与弗里德曼的叙述对话。这是很不应该的。《义序的宗族研究》是林耀华三十年代在燕京大学的硕士论文,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保存有当年的手抄本,可供查阅。现在已经由三联书店正式出版(《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2000),更加方便研究。我们对照两书,发现刘译本并没有依照林文“还原”各种专称或术语。这样的错误查有数处:“宗族由15个宗支(sub-lineage)组成。”[刘译,45页,参考英文版,34页],应作“族内分十五房……”(林耀华,2000,27页)。

  “家庭是宗族中最小和最基本的单位,……几个家庭组成一个复合体(compound)……”[刘译,46页,英文版34页],查林著应作“……积若干家而成户,……积若干户而成支,……积若干支而成房,……积若干房而成族,……下上而推,有条不紊”[林耀华,2000,73页,并参见82页上图]。其实弗氏已经声明将汉语的“户”英译为“compound”[参见刘译,48页,英文版37页];由于译者不能细察弗氏原意、未将“compound”回译为“户”,以至译文多处用词拗口。如“复合体的首领”实应作“户长”;“家庭复合”实应作“家户”[刘译,第46~47页;英文版第35页,对照林耀华,2000,第74页]。

  (2)李济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他的英文著作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国民族的形成》,1928)是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多年来一直为国外治“中国研究”者引用。尽管此书原来就是用英文写作,但讲的乃是中国的历史,所以外国学者运用方便,而中文译者却须谨慎。我们发现刘译关于弗里德曼引用李济此书的大错误至少有2处:

  将《古今图书集成》误译作“《中国大百科》”,并且加了“想当然”的“译者注”。译者不解公元1644年乃是李济讨论问题时的断代年份(笔者按:李济把中国民族形成的历史从史前到明末划分为8个时期,并着重讨论了后7个时期——时间跨度为“诗经时代”到明朝灭亡[即公元前722年——公元1644年]的具体演变情况,详见李济,1996,5~9,86~87等页),而擅自将此与弗氏介绍《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叙述相混淆,以为“康熙皇帝于1622年登基,此处恐为1644年之误”。[刘译,第8页,英文版,第3~4页,脚注(6)]

  有一表格的标题作“超过10000汉人的地区数量”令人费解,应作“人口逾万的县数”。[刘译,第11页,注[36],英文版,第7页,脚注(5)。参考李济,1996,271页]

  (4)读书不细导致的疏漏,使译文叙述中出现矛盾。比如译文“在结构上,作为一个整体,从家庭到宗族的所有单位是男性的,然而妇女连接着他们”。此处的“连接”查原文为“attached”,实有“附属”的含义。现在试把此句改译为:“在结构上,从家庭到宗族的所有单位依男性世系连接而成为一个整体,妇女则从属于这一结构”。[刘译,39页,英文版3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2001年11月号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贺雪峰]大理论与中观理论
下一条: ·[李霞]民俗学向哪里去?
   相关链接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弗里德曼]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
·[漆凌云 杨秋丽]中国民间故事文化人类学研究述评·杜博思:行走在生产链上
·龙仙艳:《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章立明]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南半岛山地跨境族群研究
·[和文臻]跨越历史的生命之舍——自梳女居所“冰玉堂”作为生命空间的人类学研究·[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
·[刘中一]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发展·[张实 郑艳姬]小凉山彝族疾病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以宁蒗县跑马坪乡沙力坪村为例
·[罗伯特·莱顿]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四个理论背景·刘锡诚研究员访谈录
·[刘珩]情感的公共与私密:一个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黄剑波]地方社会研究的不可能与可能
·[吉灿忠]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李累 吴闻莺]法人类学研究的当代课题
·[鲍江]第一印象作为影视人类学研究议题的价值·孙庆忠: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学术传统与研究进路
·[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杜靖]谁是“宗族社区”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