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我国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实
  作者:记者 陈鹏 李菲 贾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31 | 点击数:7007
 

 

        同心闯难关,民族文化必将迎来辉煌明天

  一些民间力量的加入也使非遗保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云南的“源生坊”民族文化发展中心将民间老艺人请出来,定期发放补助并召集他们到昆明演出;北京一些民营企业也在长期运作民间技艺的演出,让很多老艺人找得了强烈的民族自信……

  “源生坊”负责人刘晓津呼吁,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全民族共同的责任,就不能单纯依靠文化部门“埋单”。

  刘晓津说,眼下“源生坊”正遭遇危机——几位彝族老艺人的垤施歌舞传人难寻,他们不在了,技艺也就完了。

  在云南丽江,1983年丽江纳西族的智者——老东巴还有62个,现在已不足10人;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笆澜缂且湟挪”时,10多个参与翻译经典的东巴大师早已乘鹤而去。同样,漳州的木偶、南京的云锦、连城的雕版、莆田的戏曲、昆明的评书……全国大量非遗项目都面临传人断代的窘境。

  数据显示,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因后继乏人等原因而陷入濒危状态,有的甚至已经停产;全国上世纪50-60年代仍有367个戏曲剧种,今天,还在演出的剧种仅为267个,整整消亡了100个。

  这是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赵耀鑫建议:保护传承亟需强调一种“动态”,即在原生态环境中促进文化的生生不息,同时也需要一种“静态”的保护,即积极搜集整理各种资料,用纸张、影像等方式把它们保存起来。

  动态保护大获成功的例子并不鲜见,凡是与旅游业联系密切的项目都赢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如云南大理新华村高度发达的制银手艺、贵州的苗族刺绣、丽江宣科领衔的纳西古乐、内蒙古的保安刀、青海的藏药都凭借强大的市场能力培养了大批后继者。

  非遗保护专家、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韦荣慧认为,从全球经验看,市场化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办法,但过度市场化又面临文化要素被瓦解的危机,有市场价值的得到疯狂开掘,没有市场价值的就被遗忘,因此,如何让政府扶持和民间自觉这两条腿走得更稳更好就成了当务之急。

  谈到未来,韦荣慧还是充满信心,“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已得到重视,我们就有能力闯过难关。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呵护,已经向全世界显示了一个民族大国的胸襟与魄力。”(来源:新华社)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 2009-07-30 16:44:32

上一条: ·云南运用人类学建六大民族文化生态村
下一条: ·黑龙江将建立鄂伦春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