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少数民族古籍:从民间走出,进入公众视野
  作者:记者 王婧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7 | 点击数:10567
 

  几经努力,申报成功

  1996年5月,第二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提出编纂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开创了民族古籍工作的新局面。借会议的东风,中国民族图书馆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古籍保护的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整理和管理这些古籍文献,中国民族图书馆在2001年建成了局域网,开始自建中文新书书目数据库、期刊库和少数民族文字新书书目数据库,从采购编目到对外借阅全面实现了计算机化和无卡片管理。先后购买安装了民族类万方电子期刊库、超星电子图书、阿帕比电子年鉴和知网社科类电子期刊库等电子文献约50万册。

  然而,就在这样的稳步发展中,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图书馆却遭遇了建馆近50年来的最大灾难——民族文化宫一个主热水管道炸裂,导致热水外流,浸泡了图书馆——堪称图书馆镇馆之宝的20多万册珍贵文献,包括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大藏经和一些线装书等国宝级文献,都被水淹或熏蒸。

  那是让吴贵飙寝食难安的一个冬天。为了尽快抢救古籍文献,中国民族图书馆综合运用了常见的几种水湿文献的抢救方法,特别借用了文物界常用的低温干燥法,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部水湿文献的抢救重任,为以后的系统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回想起来,吴贵飙当时在被浸泡的古籍中看到了自己当年亲手收来的水书,心里一阵惋惜。“水书是写在构皮纸上的,就是一种用树皮制作的纸,它的韧性比较好,所以阴干后恢复了原貌”,吴贵飙说:“好在我们少数民族的古籍纸质大多数都很好,特别是那些少数民族用自己民族独特造纸法自制的纸张,大大保护了文字的本来面貌。”

  从那以后,中国民族博物馆改善了对书库的管理。吴贵飙说:“从硬件、物理隔绝来讲,把地下通道都堵死了;从书库本身恒温恒湿来讲,投入了将近100万元做了书盒、书套,把书保护起来。特别是藏文典籍,我们做了樟木箱子进行保护。”

  2007年底,国家开始实施古籍保护计划,中央民族图书馆积极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征集古籍名录。遗憾的是,因为“大病未愈”,在2008年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审批的时候,中国民族图书馆没有入选。好在这并没有影响馆藏的《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菩萨本行经三卷》、《三传密经》(藏文)、《大藏经·甘珠尔》(藏文)、《西南彝志》(彝文)、《逢井》(水文)等6种古籍入选2008年3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第一次申报未成功,中国民族图书馆积极争取,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为第二次申报做准备。2008年底,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组织制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入选标准》,2009年4月开始评审第二批珍贵古籍名录。负责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评审工作的史金波向记者介绍:“在评审工作中,我们对各地、各单位申报挑选后的440种古籍,都会先阅览熟悉申报资料,会上认真评审,一件一件对照文字和图版资料,反复琢磨,初审后又将资料不清、存在争议的古籍,向保存单位了解情况,进一步斟酌研究。最后请专家复审遴选后上报。”终于,中国民族图书馆的17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本身也入选第二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吴贵飙向记者谈到具体的改进办法:“原来我们书库比较拥挤,外文书、古籍都混在一个书库里,今年2月,民族文化宫的领导找了另一个地方,用1个月时间把我们的中央书库调整成完全放古籍的书库,这样基本条件就满足了。然后我们把古籍重新整理分类,现在按经史子集重分,重新排架,又用1个月时间也完成了。在设施上,灯、换气等都按照古籍保护的要求进行了逐步完善。”评审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对改进后的中国名族图书馆给予充分肯定:“中国民族图书馆从2005年遭灾到现在,短短几年,进步很大。”

  现在,中国民族图书馆整个中央书库采用了恒温系统,恒湿系统也正在建立。在文献的复制、使用上,吴贵飙介绍:“我们的服务方式一直是面向全社会。在保护文献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会尽可能满足研究者的需求。 ”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7-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最古老《古兰经》手抄本 成名副其实“国宝”
下一条: ·[姚依农]江永女书:一种边缘文化的保护困局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0)》 征稿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