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阮可章]流传在上海的陆沉传说
  作者:阮可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2 | 点击数:23123
 
 
例2:《泖河的传说》,流传于青浦县练塘镇一带。讲述人平德根,67岁,初小文化,工人。采录人陈文彩,40岁,高中文化,练塘镇文化馆干部。1984年2月采录于练塘镇文化馆,1987年10月复核。全文如下:
 
泖河地方,原来是片平原,相传古由拳县县城就在此地。后来怎会变成湖泊了呢?
这里有个传说。有一天,由拳县城忽然传开了一首童谣,意思是说哪一天城门上有血,这座县城就会陷落,平地将成江河。小孩子们嘻嘻哈哈地唱着这首童谣,根本没有人信以为真。
且说城里有一老太太,是个有心人,听了童谣以后,就天天去看城门上是否有血。她今天去看,明天去看,这样天天看,引起守城门官兵的怀疑,几个小兵一商量,把这个老太太抓了起来,再三盘问。老人呒没办法,只好说出了心里话。守城兵勇本来也听说过这首童谣,对老太的话,根本不放在心上,把她赶了回去。
老太太走后,守城的兵勇感到好笑。城门哪里会出血呢?明天我们干脆在城门上涂一点狗血,吓吓那个老婆子,看她怎么办?看看县城到底会不会沉没。
第二天,守城兵勇真的在城门上涂了狗血。老妇人走来一看,以为城门真的出血了,赶忙回家,招呼周围邻居赶快逃走。于是大家扶老携幼,向城外拥去。说来也怪,这个县城真的不断地下沉,大水在不断涌上来。等他们出了城门,逃到练塘镇东面的东环桥时,整个由拳县已经成为一片汪洋大海。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还常说:“踏上东环桥,朝东一望白”。
从此,由拳县城沉入了泖河河底,这个故事却在人们口头流传。据说每当冬天河水干枯,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人们还能见到水底石街。一直到明朝万历元年,青浦县主石继芳还派人从泖河中打捞大石头,筑起了青浦县新城(钱昌萍主编,1989:139-140)。
 
例3:《半盘磨》(方卡主编,1990:5-7),讲述人尹得秀,41岁,中专文化,街道干部。采录人姜达礼,65岁,高中文化,商业会计。1987年11月采录于黄埔区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这是一个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例4:《乌龟背上的碎块怎么来的?》(钱昌萍主编,1989:2),讲述人高根弟,32岁,高小文化,农民。采录人高金根、秦国华。1987年7月采录于青浦县蒸淀乡马塘村办公室。这也是一个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例5:《神仙试人心》(杨寿康主编,1989:233-234),采录人陶明连,62岁,初中文化,长宁区人,这个传说系采录者幼时听长辈讲述。例6:《淀山湖》(张乐竺主编,1990a:43-44),讲述人洪边石,98岁,虹口区虹镇街道居民。采录人吴谷辰、白丁,虹口区集成办公室采录人员。1988年5月采录于虹口区文化馆。例7:《孝子张郎》(胡占祥主编,1990:26-27),采录人彭正国,36岁,高中文化,工人。这个传说系采录人幼时在邻居处听到,由苏北移民带来上海。例8:《东宝子》(张乐竺主编,1990b:543-545),讲述人王裕安,59岁,江苏建武人,初中文化,退休工人,是著名故事家。采录人李金德。1987年采录于虹口区虹镇街道。这也是一个苏北移民带来上海的传说故事。例9:《石狮子出血》(方卡主编,1990:508-510),讲述人陈治根,采录人李淑敏,1987年6月采录于黄浦区崂山西路街道。例10:《水淹江阴》(吴文琪主编,1989:174-176),讲述人万国良,宝山区月浦镇人,60岁,街道干部。采录人何以娴。1987年8月采录于宝山区马泾桥街道办事处,是一个外省移民带来上海的传说故事。
分析这些生动丰富的陆沉传说,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第一,这10篇陆沉传说中,从外省流传来上海的有3篇,即例7《孝子张郎》,例8《东宝子》,例10《水淹江阴》,其余7篇均为上海本土的传说。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从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全国各省特别是江浙两省的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大批涌入看似繁华和较易谋生的上海,带来了各地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并长期在上海流传。在全市民间文学普查中,发现流传在上海的传说故事大都来自外省移民,但是产生于上海本土的陆沉传说,却以其独特的色彩,占据了陆沉传说的大多数。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旧上海既是我国繁华的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是各省移民的栖息地,但它又是一片古老的土地。
上海东濒东海,河港湖沼分布如网,这类地形的形成过程,会有许多古老的陆沉传说产生。刘锡诚先生在《陆沉传说再探》一文中论述的“陆沉传说最早出现于吴地的沼泽湖网地区”以及“在吴地的流传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更为密集”(刘锡诚,1997:50)的论述,是十分精当的。尽管陆沉传说在我国东南沿海,从江浙到安徽、山东、辽宁沿海地区都分布甚广,甚至湖北、河南、西藏乃至全国各地,凡有湖港河汊的地区都有流传,但就吴越地区的地貌特征而言,则河网湖泊更为密集,这类传说的分布也更为广泛。上世纪40年代,陈志良先生在著名论文《沉城的故事》中也曾说,“民国二十四年吴越史地研究会在江浙两省考古热闹时,有人叙述到的(大约是吴稚辉先生)江浙两省湖沼密布,沟渠纵横,这些湖沼的来历”,便有“陆沉的原因”(陈志良,1944:79)。在上海地区,由于陆沉传说分布较为密集,这类传说故事也就成了上海本土传说故事的一个重要品种。
第二,石狮子眼睛(或口中)出血与城门出血作为灾变的两种预兆,同时存在于上海当代流传的陆沉传说中,是上海陆沉传说的重要特征。石狮子眼睛(或口中)出血是现当代流传的陆沉传说的主要征兆,而城门出血作为征兆则要古老得多。在我国陆沉传说的流传发展中,这两种时间跨度极大的灾变预兆,怎么会在上海当代流传的陆沉传说中同时出现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下一条: ·[车锡伦]江苏“苏州宣卷”和“同里宣卷”
   相关链接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
·[范长风]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伍华娟]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定位
·“端午与神话”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举行·[雷伟平]非遗资源图谱视域下的上海三官神话变迁研究
·[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志勤:重塑“小世界”的“大上海”·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召开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的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郁喆隽]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
·第二届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联盟构建与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柯玲]浅谈上海绒绣艺术的“海派”特质·[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
·2018年秋季民俗学理论研讨沙龙举行·《中华创世神话六讲》在上海书展首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