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讲座综述]美国公共民俗学两讲
  作者:文/王雪 提供/邢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9 | 点击数:12507
 
 在《公共民间工艺和文化旅游规划中的中介、调解和社区文化自决》(Agency, Mediation and Community Cultural Self-Determination in Public Folk Arts and Cultural Tourism Programming)讲座中,Robert Baron主要探讨了文化旅游、如何将权利带给社区、社区中民众如何为自己说话,民俗学家如何与社区民众互动及民众如何表达自己等问题。讲座主要围绕三个概念及三个案例展开。第一个概念为Intervention(干涉、干预)。所有民俗学家都认为此种活动干涉当地人生活,影响当地民俗生活及模式。通过此种观点的表达,希望民俗学家对可能带来的干涉保持警醒。第二个概念是Agency(文化中介人)。在工作中民俗学家介于民俗持有者与文化机构、广大观众、政府之间。通过不同媒体,将这些知识传播给非专业人士,其价值之一在于联系少数族群难以联系的政府、资金来源、新的观众群体。第三个是Frame(框架),其核心意义是对社会情况的理解,是人类构建社会事实的基础框架,也是参与者对社会事实的主观解释,此种行为受到其自有文化传统影响。框架意味着对情景的理解和定义。通过框架结构,让不同民族都参与到活动中,为不同民族提供展示自己文化的平台,让不同民族能够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实现自我展现。
接下来Robert Baron讨论了文化旅游。他谈到目前公共民俗学正积极介入文化旅游事业中,民俗学者在政府、旅游者、文化展现者之间协调,积极寻求当地人如何表现其文化的视角。在文化旅游中,他重点阐释了公共民俗学如何用到文化旅游中去,如何与当地族群合作协商寻求合适模式和框架来表现当地文化,并列举民俗学家介入文化旅游与当地族群协商达以展现当地文化的三个实例。实例一为“听觉之旅”,这是由华盛顿一家旅行机构研发的语音旅游材料,当中包含当地信息的CD和手册,旅行驾车者能够感受旅行目的地文化。案例二是一份名为“从桥到路”语音资料。该语音材料并非提供给旅途中的游人,而是提供给准备准备旅行的人。当地族群参与到语音资料制作中,语音材料中皆为来自族群内部的声音,这些族群希望外界较少介入他们的生活,当地族群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意思,通过这些声音希望使得旅行者与当地人保持距离。当然其中也包含当地基本信息及可用资源。案例三为缅因州印第安一个组织策划开发的导游册子。该手册介绍编篮子艺人名字和联系方式,鼓励旅游者直接与当地人联系,还建议旅行者直接到那些艺人家中进行交流。这本册子获得空前成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篮编技艺得以传承发展并吸引年轻人加入,艺人收入提高。不过蜂拥而来的旅游者超过当地负荷,给当地人带来诸多不便。接下来Robert Baron谈及自己对以上三个案例的思考,即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其闭塞与开放临界点在何处?民俗学家对上述地区该达到何种深入程度?就地方文化传统如何被表述的问题而言,民俗学家与当地群体有不同框架。即使民俗学家不断下放或转移权利给当地群体,公共民俗学家也应该不断反思该以何种强度和力度介入其中。在更多公共民俗学项目中,学者们已经逐渐退出,积极让地方人士建立自己的话语,转由当地人表达自身文化。在自有讨论阶段RobertBaron回答了公共民俗学在美国民俗学界的地位,公共民俗学家所从事工作问题。他谈到虽然之前公共民俗学在美国民俗学界处于边缘地位,但现在美国民俗学会近一半人已经是公共民俗学会的成员,这些民俗学家用知识为社区工作,帮助目标群体。在美国所有民俗学研究生课程中都包括公共民俗学门类。但仍有很多民俗学家并没有准备在公共民俗学领域实践,也没有强烈欲望如何学习、制作表现民间文化的作品。这并非单纯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学理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讲座预告]异域与想象:《山海经》与古代华夏的世界
下一条: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2008年9月11日第40讲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
·《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杨利慧]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毛晓帅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