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如南 陈敏仪]日常生活批判视野下的视觉表意实践
——“云养猫”网络文化分析
  作者:周如南 陈敏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27 | 点击数:5289
 

  三、治愈者、同类与英雄:猫的互联网形象呈现及其分析

  (一)治愈者:日常生活的温柔乡

  在“云养猫”者心目中,“猫是治愈者的化身,是小天使”(吉吉,女,23岁)。它与生俱来的“可爱”特征被证实有“治愈”功能:一项6795名被试参与的心理学研究显示,观看“猫片”后,被试者的正面情绪(包括希望、开心、满足)得到加强,而负面情绪(包括焦虑、烦恼、悲伤)退散;研究同时发现,即使观看“猫片”耽误时间,被试从“猫片”中收获的乐趣依然超越了耽误时间的愧疚感,因此犯“拖延症”而观看“猫片”之后得到的积极情绪可以帮助被试面对更复杂艰难的工作与学习任务。

  从效果上来,观看“猫片”得到的情绪补偿“治愈”了观看者。“云养猫”者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猫片”中猫的跳跃、翻滚、舔毛、伸懒腰等动作来沉浸在“被可爱包围”的情境中,从而获得愉悦与安慰。这种快乐的生产缓解了工作带来的劳动异化,因为“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们用“云养猫”来消除日常生活的焦虑与疲劳:

  “我一般写稿子写不出来的时候会‘云养猫’。就是没有灵感、特别疲惫、不想工作的时候就会‘云养猫’。这时候不光是刷手机里的猫的图,有时候还会去上网去看猫的视频,因为有关注几个猫的公众号嘛,会时不时地有猫主人上传拍的视频,国内的国外的,看得懂看不懂语言的都无所谓,反正就看着几个猫跳来跳去你就会觉得心情好很多。”(瑶瑶,女,31岁)

  “云养猫”成为日常生活的调剂与补充,发挥了休闲“仪式”的功能,当人们被工作、生活等围困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云养猫”仿佛成为了屏蔽忧愁与烦闷的果壳,为“云养猫”者营造出温暖柔软的庇护世界:

  “我的理想状态就是完全放空自己,在空调房里‘撸猫’。累的时候,就想瘫在床上抱猫。对我来说,‘云养猫’能让我彻底放松,提升人的幸福感!刷到可爱的猫咪会对着屏幕满足地傻笑!”(树树,女,21岁)

  “(看‘猫片’有)身心放松的效果,比如实验告一段落休息的时候,还有睡前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时候,就会盯着屏幕全程‘痴汉脸’啊!还有就是很累或者很沮丧的时候能得到一种宽慰。”(恬恬,女,26岁)

  (二)同类:日常生活中个体个性的归类与认同逻辑

  猫是“完美的情绪画布”,因为猫的神情与肢体语言不易理解,于是有了更大的诠释空间,观看者可以轻易地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在猫身上,因此对猫的动作解读还掺杂着观看者的主观情绪,成为了一种自我映射和情感出口。

  关于猫与人类的关系,西方有俗语这样描述:你可以成为狗的主人,却只能成为猫的伙伴(Dogs have owners,Cats have staff)。相比于脆弱的、依赖合作的“狗狗眼”(puppy eyes),猫似乎有意炫耀自己的独立性,猫的图片始终透露着它们高傲的神情:渴望友谊,但没有也无妨。

  作为一种未被彻底驯化的家养动物,猫的下一步反应令人无法预料:有时人类会从它们的行为中照见自己,而下一秒它们就变得喜怒无常。人们进而发展出“猫型人格”与“狗型人格”的文化信念,研究显示11.5%的人认为自己是“猫型人格”、27.7%的人认为自己是“猫狗双重人格”,他们的性格比“狗型人格”更内向、更不好相处、更不负责任以及更情绪化。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与人的个性化,“真诚、外向、开朗、充满团队合作精神”的集体主义不再是人们生存与交往的必需之物。商业文明给了人们保持个性的物质基础,而互联网则给了人们“退缩”的余地和心理庇护所。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和匿名,古怪、神经质、情绪化等不受现实欢迎的性格特征被接纳和包容,“猫型人格”在互联网也能生存与自处。

  “云养猫”者常常强调猫有多么的像人类,但更值得玩味的潜藏含义则是:现代人有多么的像猫——追求个性自由而不愿意迎合。与其说猫具备这样的“人格”,倒不如说人们对个性自由的主观追求投射在猫的身上。在崇拜猫的同时,他们也在“庆祝”互联网带来独立与自由,“庆祝”互联网的出现终于允许人能表现出猫一样(而非狗一般)的性格而不被社会所指责。

  “就很喜欢看猫的那种独立自由啊,我也想像猫一样,(行动)全凭自己心情,喜欢的时候就亲人,不喜欢的时候就爱理不理,不需要迎合别人的想法。”(吉吉,女,23岁)

  而社会角色的规训又使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伪装与“表演”以满足社会期待,“真我”往往被隐藏起来,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给人带来了疲惫感。猫作为一种人格化的符号,承载了人们对于简单社交的渴望。狗的社会性本能使它需要跟主人互动、玩耍,获得主人的赞美和安抚,对于自顾不暇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压力巨大。而作为一种社交性不强的动物,猫通常会无视主人的召唤,我行我素。

  对人类爱理不理的猫,更容易引起人们自我代入的想象,与猫交流更像是和自己灵魂深处对话,观看猫就如同在面对自己愿望的化身:

  “很多时候人是不如猫可爱,你让我选一个生活伴侣或者你让我选一个猫,我觉得从事实情况来说,确实猫要比人可爱多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猫不给你制造麻烦,猫是更简单的社交的对象,猫的复杂性远远没有和人相处的复杂性来得多。”(瑶瑶,女,31岁)

  (三)英雄:超越日常生活的“特立独行”崇拜想象

  猫“高贵冷艳”的形象非常适合时下的流媒体视频形式与互联网“酷文化”的要求。对比而言,狗精力充沛、时不时吐着舌头的表情则总会给人一种“用力过猛(trying too hard)”的感觉,狗渴望与人沟通,它的行为总是太易理解;而猫举止捉摸不透,神出鬼没,猫柔软小巧的身体可以使它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任何角落,甚至有说法称“猫是同时具有固体和液体特性的神秘生物”。

  猫的吸引力一部分来自于它亲密陪伴人类的同时仍能保持未知与神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认为,“我相信,每只猫都有魔法,我始终弄不明白的是:到底是我们收养了猫,还是猫恩准了我们进入她的生活。”

  在互联网中,养猫与“云养猫”的人常常将猫称为“主子”,把人称为“猫奴”“铲屎官”,这种异于其他宠物、甚至颠覆传统人宠关系的称呼体现了猫的英雄化特征——高贵、骄傲、令人追逐膜拜。在各种视觉呈现上,猫我行我素的生活哲学以及能在各种麻烦中独善其身的智慧令它成为日常生活的点亮剂,完成了英雄的日常化。

  “(崇拜猫)可能是因为猫的行为模式更难揣测,更出人意料,更神秘。养猫和养狗还是很不一样的,它不总是顺从着主人,也不像狗表现出对人太强的依赖。”(小然,女,21岁)

  “我觉得猫它天生的凹造型、表情包的能力可能比狗要强。因为对狗而言,要捕捉到一个类似于上房揭瓦这样的动作可能还是比较难。然后猫的话就是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情况都会有。”(瑶瑶,女,31岁)

  日常生活需要日常英雄(everyday hero)的出现来提供行为榜样与生活意义。相对于人类成为英雄所必须的道德、能力要求,猫作为动物,行为更少受到约束与塑造,它享受着人们的纵容,英雄气质可以轻而易举地适配到它的身上,比如特立独行的气质便足够满足人们对日常英雄的期待:

  “狗通常被认为蠢萌老实,但是猫很不一样,猫危险又可爱,它很难伺候,特别容易抓你,这种难以捉摸的脾气再加上它的可爱让人难以抗拒。”(企鹅君,女,21岁)

  “狗总是太顺从,显得有点愚蠢和笨拙,猫不一样,常常在网上看到猫欺负狗的视频,就觉得猫很机智很厉害,甚至有点邪恶,但这样很迷人。喵星人可以统治世界。”(吉吉,女,23岁)

  四、精神世界内卷化(involution):“云养猫”背后的日常生活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茨(Clifford Geertz)最早使用“内卷化”概念,用来描述印尼水稻经济中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但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的现象,即“内卷化”现象。

  后来黄宗智、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等人用于中国研究,进一步指出“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本文提出“精神世界内卷化”的概念,试图用来描述现代转型社会中,在高速运转、激烈竞争和多重压力下的个体长期身处某种生活状态时出现的消耗性懈怠性心态。这种精神世界内卷化,正是“云养猫”网络现象兴盛的社会心态结构性根源,而“云养猫”也同时成为精神世界内卷化的呈现表达形式和解决路径之一。

  (一)“会有猫的”:“空巢青年”的日常生活投射

  无论是现实养猫还是“云养猫”,爱宠人群的都市年轻化社群同质属性特征十分明显。有数据表明,“80后”与“90后”占养宠者的79.5%,他们中大多是“空巢青年”。“空巢青年”是指年龄在20-35岁之间,背井离乡在大都市打拼,远离亲人并独居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空间相对独立封闭,情感上与亲朋好友联系稀疏,呈现出“孤岛”和“茧房”式的居住方式。

  “空巢青年”是现代青年因快速的社会流动而经历生活个体化的产物。一方面,频繁而持久的社会流动导致劳动力初婚年龄日渐推迟,延缓了青年组建家庭的步伐;另一方面,后工业化带来的技术进步强化工作的专业性,却淡化了集体协作性,助长了个体思维与生活方式的个体化。

  在这种个体化趋势下,个体及其有机的社群生活和本真的交互主体性相分离,人变得越来越孤独和内向;人们的大多数生活时间受到僵化的、固定的社会角色和自觉行为与意识制约,变成了从单位到住所两点一线的单调行程。同时,日常生活的重复性越来越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蚀,为了短暂的快乐与欲望满足,日常生活陷入日复一日的购买与消费,需求被操纵,引发了压力和痛苦。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所导致的社会网络失效;传统的社会关系与冲突解决策略的失效;以及巨大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内在紧张成为了焦虑产生及不断外显化的内在诱因;个体欲望的增加,世界越发失序,自我价值所受到的挑战也以焦虑的状态表现出来。[]这些社会性的焦虑可能集中在住房、教育、社保、医保、就业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裹挟着“空巢青年”的日常生活。

  此时猫通过互联网走进了“空巢青年”的日常生活,他们高呼“会有猫的”,然后沉浸在“吸猫”中不可自拔。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人们会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和经验(lived experience)去生成存在感、身体感受及体验,这也是日常生活的生成性。

  而视觉——这种以图像为“主因”(dominant)的文化形态通过各种奇观影像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不仅为创造认同性提供了种种材料,促进一种新的日常生活的形成。对于互联网的“原住民民”——青年而言,现代都市的视觉与休闲消费空间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奢侈。比起门槛较高的艺术演出、拥挤昂贵的现场观影,“云养猫”是一种随时随地、容易实现、成本低廉的日常生活实践,以进行心灵寄托及存在感的沉浸,是对都市社会的暂时隔离、退守和自恰。

  “比如像我因为布偶(猫)太贵暂时只能‘云养猫’。‘云养猫’对我来说是爱的动力,这会激励我认真工作,努力赚钱,早日供养‘主子’!”(树树,女,21岁)

  “(‘云养猫’)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闲下来或者想猫的时候就会去看有没有更新的内容,然后看的时候会被逗笑,就很舒畅。不过我总觉得我如果真的自己养会嫌麻烦哈哈哈,所以云养猫其实更方便,比较适合我。”(悦悦,女,22岁)

  “空巢青年”群体内部的精神世界内卷化特征明显,对于自身处境及社会空间重组,他们表现出无奈,“云养猫”成为了现代社会职业竞争和生存压力挤压之下焦虑紧张情绪的集体释放:

  “所以猫是工作的一个调剂,不能说工作是云养猫的调剂,这个主次关系就是‘云养猫’是一种补充。我工作努力一点就是可以给它捐罐头多捐一些之类,会让你有一种责任感,工作的动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只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是有一个精神寄托。你仍然是拥有这样一种责任感,不必拘泥于社会的压力,比如说我非要去生一个小孩。猫也是社会角色的一种扮演。”(瑶瑶,女,31岁)

  (二)“虚拟溜猫公园”:社会资本与社交压力

  都市生活中高度精细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不仅分割和打碎了日常生活的同一性,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无直接关联的和性格各异的社交圈,社会异质性增强,呈现出原子化趋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疏离状态,社会交往带有短暂性、局限性与匿名性,人们之间的结合和交往逐渐成为纯粹是为了有限目的的结合与交往。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传统社会整合机制所形成的联系难以实现,而基于结社聚会、共同兴趣、闲暇时间等场景所建立的社会资本渐渐流逝,使得人际关系充斥孤独、冷漠与理性。曾经,依托宠物而发生联系的社区生活是陌生邻居之间社会资本开始产生的重要场所。

  宠物狗的生活习性要求主人们一天多次带它们到户外活动,草坪成为主人们遛狗时的交流场所,这不仅满足了狗的生理需求,还为主人们创造了与邻居进行面对面社交的机会。在这种人际互动中,主人们通过对各自宠物的展示以及对日常生活的交流,表达了情感,建立了了解、互惠与信任,社会资本也相应产生。

  然而,在都市生活中,都市规划对大型犬的排斥以及都市人口的激增都决定了这样的场景并不会大规模地出现,而喜爱室内活动的猫成为都市的新宠。

  互联网成为了猫主人们交流的新兴场所。原本不需要“溜”的猫,有了被展示的空间。社交网络赋予了猫主人们展示的渠道,让他们可以尽情地讨论猫与日常生活,在这个“虚拟溜猫公园”里,猫就是一切的起点。

  猫主人们对猫图片、猫视频的传播吸引了想养猫而不得的人群,他们对猫内容进行了二次加工,比如剪辑视频、制作图片,于是“云养猫”的人与真正养猫的人都加入了展示空间、加入对于养宠的狂热讨论与内容生产,融为一体,建立起基于猫这个话题但超越时间差与空间界限的联系。

  “因为限于自身条件没办法在现实生活中养猫,猫比较容易生病,要给它打疫苗,要陪它看病,在时间和财力上都是一笔支出。每天看看网上可爱的别人家的猫,相当于自己在养的感觉。”(企鹅君,女,21岁)

  “‘云养猫’之后我觉得那些萌宠博主的猫也是我自己的猫了,也会跟千千万万网友一起关心这只猫的生活状态,也会响应博主的号召去为有需要的猫或者流浪猫捐钱捐物什么的。”(吉吉,女,23岁)

  “云养猫”成为一种社交资本和共同语言,代表着一种认同和凝聚力,“非我族类”的少数人出于被孤立的担忧往往选择从众,使自己也成为集体的一部分。猫表情包的流行以及商品中猫形象的广泛使用体现了这一种从众的倾向。这样的流行也给部分网民带来了社交压力,对于社交网络的使用者尤是。

  “玩微博的话即使我自己不关注猫咪宠物博主,但因为每天都能看到好友转发评论的猫咪微博,看得多了,会觉得蛮有趣的。我不想和身边人显得太格格不入,而且对猫没有好感容易在第一印象上给人留下冷漠、没有爱心的形象。”(小然,女,21岁)

  “猫比狗更容易卖萌,拍起来好看,安静不搭理人,狗完全不给人拍照的机会,一上来就又舔又跳又摇尾巴。同时还有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说猫可爱的人多了,你自己也会忍不住觉得好像是蛮可爱的。”(悦悦,女,22岁)

  (三)“云养猫”潮流:异化与反异化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休闲与劳动的矛盾凸显,劳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特征。人,在个体自由与工作之间,只能有唯一的选择。休闲与工作的分合离散,构成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错综复杂。

  正因为工作被异化,日常生活陷入冰冷和麻木,人们才以更为热切的姿态去追求休闲、渴望休闲,但不幸的是,这种休闲的需求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异化了。这既是休闲与工作的矛盾,也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矛盾的集中体现。

  “云养猫”反映了人们迫切需要从日常生活中逃离的欲望,但是逃离后进入的世界,依然是虚幻和空洞的,可能会导致精神的空虚与内心的麻木。“云养猫”是日常生活中的非日常生活,吊诡的是,工作是赚取养猫或“云养猫”机会的途径,而“云养猫”本身意味着逃离工作,这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云养猫”是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一种视觉表意实践,担负了心灵寄托与审美救赎的功能,但当人们沉浸在“云养猫”中以对抗日常生活的困顿与烦闷之时,则标志着人与物之间的新一轮异化。频繁地浏览“猫片”与单一地关注相关内容以求得到心理安慰与灵魂歇息,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机械行为。如果说主体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异化或者不满,而在“云养猫”中寻求情感的释放和宣泄,进而实现反异化,那么“云养猫”无疑形塑了新的异化。

  再者,随着“云养猫”的流行,商业的触角开始入侵。商业运作参与了“网红猫”的收编与包装,“云养猫”组织化的同时互联网上的猫也日趋商品化,许多印制猫的形象的周边产品被量产与贩卖,散发出消费的意味。

  “云养猫”的诞生最初是对日常生活压抑性和异化的反抗,是对主体性的恢复、对创造性和想象性生活的塑造,现在再次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沼。商业化宣传或者诱引推动了猫的大众化,使其商品或品牌具有更多的象征与符号意义,经过营销的引导和反复的宣传,“云养猫”的需求被创造,无形中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到“云养猫”之中,对猫的符号消费成为自我表达的形式和意义来源,从而对猫产生了愈演愈烈的追捧,甚至产生了“共享猫咪”这种一味迎合经济热点而罔顾人和猫健康与安全的消费概念。

  五、结语

  “云养猫”现象作为日常生活的视觉表意实践,一方面反映了当前转型时期尤其是都市青年人群的社会心态、情绪与亚文化,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结构化过程及其重构。

  首先,为什么是“猫”?猫以特立独行而又可爱治愈的互联网形象掳获无数网民的心。猫因其形象的表意效果,加大了人们对这一网络视觉文化的参与度,并促使了个体的高自我涉入与心理投射。

  其次,互联网中“晒猫文化”的兴起及其意义赋予经历了从极客小众圈层到大众流行文化的变迁。在互联网早期,极客们借助猫的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态度,上传的猫视频被视为对抗传统主流文化的亚文化构建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产生了“拜猫教”与“猫经济”。

  第三,在关于猫的互联网形象呈现及其分析中,我们总结了猫对于吸猫者人群而言的“治愈者”、“同类”与“英雄”三个主要类型化形象及意义关联。

  最后,“云养猫”现象背后反映了日常生活精神世界内卷化(involution)的深层结构。“云养猫”作为互联网时代易得性强的日常生活实践,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空间,形成基于猫话题的虚拟互动社群,不断识别和强化作为视觉符号的猫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人际之间产生情绪表达与互动。

  “云养猫”现象的产生与都市社会“空巢青年”群体的壮大不无关系,它是都市人群精神世界内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他们以温和的视觉沉浸方式对焦虑、压抑的日常生活进行隔离、疏解乃至反抗,事实上变成了反抗日常生活本身的“弱者的武器”。

  但这种反抗体验短暂,且充满着飘渺的“乌托邦”色彩。需要指出是,人们试图通过“云养猫”行为带来的自我满足和社交满足来生产愉悦,缓解和对抗日常生活对人的异化,重塑人的主体性。但由于这种满足和愉悦充满对日常生活的逃逸性和虚拟性,最终却难免无意识滑入无意义的机械重复及消费主义营造的欲望陷阱,从而生产出新的异化。

  (原文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周星]便溺·生育·婚嫁:马桶作为一个隐喻的力量
下一条: ·[陈沛照]从民间仪式到文化展演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