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柳田国男:从历史维度理解日本社会及文化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19 | 点击数:24458
 
·中文序·

  柳田国男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不仅作为历史人物被记录,出现于历史书上,而且也是鲜活的存在,向我们提示着思考现代社会的视点、框架与方法。他关注日本社会与文化的历史,开拓了民俗学这门崭新的学问,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活动中,留下了数目浩繁的论著。这些研究将从未被思考、也从未被知晓的普通人生活文化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人们对日本社会及文化的认识也为之一新。如今,在思考日本的社会与文化时,从柳田的著作中学习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不仅在日本国内如此,对于世界各地的日本研究而言,这也已成为基本的方法。

  世界各地凡是懂得日语、可以阅读日语书籍的日本研究者,毫无疑问,都是柳田国男著作的读者。而无法阅读日语的人们,则缺少接触和了解柳田国男的机会。柳田的文章文体甚为独特,被翻译成他国语言的难度很大,所以,尝试翻译者众多,但实际出版者寥寥。包括英语在内,译为各国语言公开发行的柳田著作,数量并不多,且翻译对象又往往限定于极少几本著作;中文世界的情况也同样如此。至今,除了日语以外,尚没有以其他语言刊行,并能够帮助理解柳田学问整体面貌的著作集问世。本次出版的《柳田国男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在此方面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可谓意义深远。

  1875年,柳田国男出生于西日本中心城市大坂(今大阪)以西约70千米的农村地区。旧时的交通要道由此通过,略有一些“町场”(城镇)的气氛。柳田的父亲并非农民,而是居住于农村的知识分子,靠着在私塾教授汉学为生。家中贫苦,生活也不稳定。柳田国男排行第六,有好几个哥哥,大都勤奋读书,之后赴东京继续求学。大哥成为医生后没有回乡,而是在东京西北40多千米的农村地区开业行医。柳田小学毕业之后就来到大哥身边,受其照顾。柳田从小生长的故乡,与后来移居的土地,虽然都是农村,但无论景观还是人们的生活,都迥然不同。这一体验,对他日后的学问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后柳田来到东京,进入社会精英的摇篮——东京帝国大学,在相当于今天法学部的地方学习,专业是农政学。1900年,柳田和当时东京帝国大学的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成为了明治政府的一名官员,最初供职于农商务省农务局。1908年,柳田因公前往九州地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巡视。在此期间他探访了深山之中的地区,接触到还在进行刀耕火种和狩猎的村落,感到惊讶,也深为感动。当时日本农业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在平原地区种植稻米的农民,柳田得知在此之外,还有立足于不同的生产劳动,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他迈向民俗学的第一步。之后,柳田白天作为官员任职于政府部门,晚上及休假时间则用以研究深山之中的“山人”的生活文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919年,柳田辞去了官职。

  1929年10月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不久就挟着巨大的破坏力席卷了日本。城市里工厂工人大量失业,纷纷回到家乡农村。而承受着沉重经济打击的农村,还要接收这些归乡者,状况更为悲惨。面对农村的惨状,柳田以回答“农民因何而贫”作为最重要的课题,开始了新的研究,确立了之后被称为“经世济民之学”的民俗学。其研究对象不再是居于深山的人们,而是生活在日本列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他将作为民俗承担者的、以稻米种植为生活基础的农民,称为“常民”。为了调查常民的生活文化,弄清常民的历史,柳田对包括家庭与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与信仰等在内的常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并探索和树立了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

  1945年,日本战败,开始建设新社会。柳田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大力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柳田提出了“海上之路”这一假说,主张日本人的祖先是从冲绳出发,乘着“黑潮”(日本暖流)沿岛北上,最后扩散到日本列岛各处的。

  柳田逝于1962年8月8日。半个世纪在民俗学领域的长期开拓,以及从历史维度理解日本社会及文化的不懈努力,凝结成其身后的庞大著述。伴随着上述使命感的变化,其民俗学著作的涉及面也甚广。本《文集》是从柳田国男卷轶浩繁的著述中精选了有助理解日本社会及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篇目而成。相信读者若能将本《文集》置于左右,必要时阅读或参照,一定能对柳田有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柳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柳田民俗学,是收集与比较日本各地现行或尚有传承的民俗现象,通过其相互差异来阐明历史变迁过程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虽然是所有学问均会采用的方法,但柳田的比较研究,在将变迁过程作为其结果这一点上较为特殊。柳田将这种具有限定性的比较研究法称为“重出立证法”。比较的标准是地区差异,其假说是离中央较近处的民俗较新,距离中央越远处的民俗较古老,即新文化产生于中央,并向四面八方扩散,因为到离中央较远处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抵达较迟,所以古老的状态被保留在了远方,这便是“周圈论”。在柳田的著作中,常常会列举大量日本列岛各地的类似事例,甚至令人颇感倦烦。但这些各地事例之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正是他导出答案的线索,也是其研究不可或缺的步骤。

  在提示各地的民俗之时,柳田十分重视指示这一现象或事物的词语。日语虽然是与中文完全不同的语言,但一直以来,有着使用学自中国的汉字来表记现象或事物的传统。一般而言,人们也习惯从汉字入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但柳田重视的并非汉字。他认为,通过外来的汉字及其意思是无法理解日本普通民众生活背后的文化的,因此非常重视这些词语的日语发音。他将各地表现民俗现象及事物的日语称为“民俗词汇”,以记录和比较日本各地的民俗词汇为基本方法。以语言为切入点进行比较研究是柳田民俗学的一大特色。但正因为他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使得将柳田的著作被介绍到世界的工作变得十分困难。本次中文版《文集》的出版,翻译工作中最大的难关正在于此。担任翻译任务的译者们想方设法地使日本的民俗词汇在中文语境中能够得以体现。读者阅读时或许觉得文章记述颇有繁冗之处,其原因也在于此。

  中文版《柳田国男文集》得以刊行的首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这些著作增进读者对日本社会及文化的理解;能够凭借遍布日本列岛的日常生活文化的种种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日本人的生活文化。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家或文学家笔下的日本,往往容易偏于表面,而柳田民俗学则试图从内部把握日本人的生活,是一种内在理解。这种理解并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潜入日本人的内心,关注他们的意识、观念,以及作为其外在表现的行为、态度,并将这些与作为其结果的秩序与制度综合起来,从而诠释日本社会、日本文化的内涵。读者通过阅读柳田的著作,一定能够了解日本社会及文化的特色,同时也注意到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不同。

  第二个意义在于读者可以通过对柳田民俗学方法的理解和批判性讨论,获得重新思考中国同类学问的方法论的契机。民俗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之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各自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一条充满个性的发展道路。中国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与同样受到欧洲影响的柳田民俗学可谓大相径庭。在加强各自特色,谋求学问的深化与发展之际,参照或批判性地思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俗学,充分吸收其成果,借以充实自身的学问内容,是不可欠缺的工作。中文版《文集》的出版,为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中文版《文集》的出版,使得对柳田民俗学,乃至对日本民俗学理论及方法论的批判性讨论,成为可能。本《文集》必将对中国民俗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最后,请允许我作为日本的一名民俗学者,衷心地感谢勇敢挑战这一困难重重的翻译工作,并出色完成任务的译者们;同时,向积极策划、出版本《文集》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致以崇高的敬意。真切希望本《文集》能够拥有广大受众,得到大家的喜爱!

  福田亚细男
  2018年2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师言心语” 2018-09-19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
下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呈现——欧洲的经验》中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杭州成功举办
   相关链接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程梦稷]朝向“一国民俗学”:柳田国男的传说研究·[刘守峰]柳田国男的海上心路
·[陆薇薇]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郭海红]共有资源视角下的环境民俗学研究
·[日]菅丰:《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刘守峰]柳田国男晚年的海上心路·[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施爱东]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沙龙︱柳田国男和他的时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