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周星、王霄冰 主编:《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
  作者:周星 王霄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28 | 点击数:8917
 

·试读·

选编本书的初衷

  民俗学是现代人文及社会科学的重要部门之一,但它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和母语、国粹、浪漫主义、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并因此构成各自国家内部文化民族主义的基石,成为其文化自豪感的源泉。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民俗学同时又总被认为是没有理论的,例如,在中国,民俗学经常被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近邻兄弟学科目为只有学科建构,没有理论建树。一般来说,民俗学作为民族国家的学问,经常会因为囿于或满足、陶醉于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而较少有动力去追求超然和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或许也可以说,民俗学在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学术体系内滋生和成长,较难形成自由质疑和批评的学术氛围,较难形成有效和大面积的国际学术交流,自然也就难以形成世界范围内共享的概念和理论。或者各国的民俗学即便多少形成了一些理论性思考,诸如美国民俗学的表演理论、柳田国男的“方言周圈论”等,除少数情形之外,往往也大都是在各自国家内部被消化;当它主要是和各自国家内部的文化政策、民族主义以及社会情势相结合时,这些理论自然也就较难对其他文化圈的民俗文化事象有多少解释力。

  20世纪60年代,德国民俗学提出“民俗主义”的概念,试图用它来描述现代社会里更为多样化的民俗文化现象,这个概念难得地引起了各国民俗学者的关注,并先后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进而也传播到美国,扩展其影响力到日本和中国,现在,它已成为为数不多的国际民俗学界可以通约的关键词之一。民俗主义的概念及其相关的学术讨论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它较好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无数民俗文化事象的常态,就此而论,民俗主义概念可以说是民俗学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对应。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世界范围的和平、发展与全球化,当然还有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促使在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均出现了大面积的文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趋势,市民社会和消费主义,还有现代媒体与大众文化等,均把传统民俗学视为对象的那些范畴几乎全都裹挟了进来,日益形成了全新的民俗文化的事象群,它们不再只是民众日常生活于其中并为人们提供人生意义的民俗,它们还直接就是人们消费之物和鉴赏之物。长期以来,从事建构民族国家之神圣性和自豪感的传统民俗学,当面对普通百姓的现代日常生活与消费民俗的各种活动时,无法采用既有的概念和研究范式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应对,于是,它在各国均相继陷入到学科存废的危机状态。

  由于民俗主义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学术讨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事象的基本常态,因此,它便成为以德国为首的各国民俗学迈向现代民俗学的一个重要契机。无数脱离了原先的母体、时空文脉和意义、功能的民俗或其碎片,得以在全新的社会状况之下和新的文化脉络之中被消费、展示、演出、利用,被重组、再编、混搭和自由组合,并因此具备了全新的意义、功能、目的以及价值。由此产生的民俗文化现象,便是民俗主义。在现代社会,包括很多貌似传统的事象,也不再具备其原有的意义和功能,而是和现代社会的科技生活彼此渗透,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重新被赋予新的位置,获得了新的功能和意义。承认、正视和接受民俗主义现象的常态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各国现代民俗学的起点。借由对民俗主义概念和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各国民俗学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转型或转向。

  中国民俗学也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它曾经“眼光向下”,发现了人民和他们的创作,为中国知识界带来了变革;它也曾历经阶级革命的、科学主义的、民族主义的以及现代化的等各种意识形态的洗礼,如今仍在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市场经济、互联网和全球化日甚一日地改变着中国。毫无疑问,各种形态的民俗主义现象在中国也是无所不在地大面积发生,不断地形塑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民众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形貌。中国民俗学以其现有的理念、范畴和学术话语体系,以及分析研究的框架等,在面对如此巨变而又富于多样性的现实状况感到捉襟见肘,实在不足为奇。民俗学是沉溺于乡愁、持续地礼赞传统、固守本质主义的信念,自言自语地反复陈述地方、族群或民族国家的文化荣耀,满足于在民族国家的学问这一框架之内的自我复制与建构,还是直面现实的中国当下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民大众的以及由消费生活所主导的社会,积极地关照和回应亿万民众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实践?中国民俗学正在纠结于成长为现代民俗学的诸多烦恼。

  因此,本书以民俗主义为线索,试图整合国际民俗学的相关学术资源,并将其以主题相对集中的方式提供给中国民俗学界的同事和朋友,以及关心现当代中国社会及文化相关诸问题的读者,以助力于中国民俗学的现代转型。但在中国宣扬和普及民俗主义的概念及其研究视角,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推动中国民俗学拓展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并促使它正视中国当代社会及文化的各种鲜活的现实,亦即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民俗主义化”的社会文化常态,唯有如此,中国民俗学的升级换代并成长为不再一味地朝后看,而是真正地朝当下看的现代民俗学,才有可能。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民俗学在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同时,还应该持续不断地积累本土民俗学的学术研究实践,而这样的学术研究实践正好可以从对民俗主义现象的研究起步,进而摸索中国现代民俗学在不久的未来所应迈进的朝向。这便是我们选编本书的初衷。

(选自本书导言第一节)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张小燕:《梅州香花仪式及其宗教艺术象征研究》
下一条: ·李菲:《身体的隐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反思》
   相关链接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彭伟文]从具象到抽象,从市井到民族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
·[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杨利慧]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
·[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
·[黄龙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民俗学实践路径·[钮泓宇]神器、乐器与纪念品
·[周星]乡村旅游与民俗主义·[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
·[吕树明]增福财神信仰的当代建构与反思·[李莹]民俗主义、新媒介与类民俗
·[胥志强]民俗学中本真性话语的根源、局限及超越·[周星]“农家乐”与民俗主义
·[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张丽丽]高校社区公共民俗学的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