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民俗画的回归——来自海内外学者的观察
  作者:合燕 王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02 | 点击数:7061
 

  贰  年画里的江南  现实中依然能看到

  展览期间,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发来的贺电中指出,“苏州是一个聚宝盆式的城市。它文化遗产密集,人文精美繁盛。姑苏木版年画是这座名城的宝贵文化财富之一。可贵的是,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你们看到它是你们自信的根本、地域审美个性的标志、生活情感的源头。”

  可想而知,“姑苏版”之所以能够受到欧洲多国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近邻国家艺术机构和个人的喜爱,除了精致的艺术之外,恐怕还有对那段繁华历史的收藏和珍视,而且相对来说,江南地区的民俗至今仍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很多研究者曾赶来做过实地考察。如日本的学者三山陵、神户市立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塚原晃都曾来到苏州实地察看苏州年画产地桃花坞街区的现状以及年画里的虎丘、山塘街、普济桥等地的环境和风俗传承,使他们惊讶的是,这些古代年画里的地名和风俗还依旧存在着,水陆街区、饮食摊店、画舫游船、古式桥梁等等,苏州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传统文化却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这种传统文化的保护反倒成为吸引外资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王坤女士在此次展览中作了《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纸马的制作和使用为例》的演讲。她介绍,在江南一些地区,纸马这种木版印刷画仍旧在大规模使用之中,而且在她调查中发现,真正使用和购买纸马的人群大多选择了人工刻印的画作,而不愿意选择现代印刷品,尽管两者价格差异不小。还有纸马传承人的问题,现在各地政府都推出了一批年画传承人,但在民间还有一批更大规模的传承人在默默地自愿从事着这项传统技艺,他们有的是拜师学艺,有的是家族传承,他们中间有的正是当下的新生代,他们兼作收藏和实用两种画作,某种程度上他们才是传承传统木版画的中坚力量。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张朋川先生曾在安徽黄山脚下屯溪老街收到一幅古版桃花坞木版画,画面表现的是妇女和男童在庭院休闲嬉戏的场面,因此命名《妇童闲嬉图》。根据他的美术专业分析,画面上两个孩童拿的是长戟,就是“吉祥”的意思。一个头戴金冠,一个手举佛手,就是“多福”。还有蟠桃、喜鹊,表示寿、喜,孩童在桂花树上则寓意着折桂,手托橘子也是“中举”的意思,孩童推着运瓜的船形木车则是瓜瓞绵绵、多子多福的意愿。这些都是清中期时代江南民俗的一个缩影。从妇女的衣襟可以看出,滚边多了,装饰部位加大了,袖口也放大了,结合妇女的发髻看,这张图应该属于乾隆晚期到嘉庆年间。这幅画还可以印证,孩童作为民俗画的主题是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的,根据范成大写的《姑苏志》称,七夕节,我们现在叫情人节,当时明确讲是“儿童节”。小孩要坐在船上,打扮得非常漂亮,两岸围着很多人来看孩童,“我想从宋朝到现在一直是保留这样一个风俗习惯的。”

  张朋川的这幅画带回苏州后,很多人到他家里去“围观”,希望再看看苏州曾经有过的民俗以及传承到今天的过程。为此张朋川索性把这幅画捐给了博物馆,以供大家欣赏和研究。

  叁  在传承中创新  生生不息的各地年画

  实际上在苏州,无论是新生代的传承人还是新生代的受众,对于传统的年画的继承和欣赏并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回归。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至今已经培养出了25名新生代传承人,他们每年都有代表作品呈现,从而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传承的良好格局。此次展览就有一个专题《薪火相传山花烂漫——中国木版年画新生代传承人作品联展》,集中展示了当代国内各产地新生代年画传承人的创作活力和水平。从中可见传统的吉祥纹样、生肖画、花卉图、美人图等仍是创作的主题依据。其中一幅大尺寸作品《唯我国风》则是取意于《天涯明月刀》的动漫游戏,是年过八旬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房志达带着孙一波、王静宇、伏祥鹏等四五位传人新刻印的作品。“这款游戏把桃花坞发展历史、代表人物融入了游戏情节中。”孙一波说。对于年画与游戏的结合,房志达先生并不排斥,他认为年画本身就要与时代合拍,本身就是消耗和实用的。“非遗的生命在于生活。跟上时代的审美,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实现可持续的非遗保护。”这幅大尺寸作品完成后,可见气势、造型都与敦煌飞天颇有相似,只是在设色和线条上有了大胆的创新,具有动漫的时尚感,画作送到冯骥才先生手里时,他感到意外而欣喜。

  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长华黎静介绍,新一代传承人都是集刻、印、绘、创于一体的人才,他们的创作开放、新颖、与当下结合紧密,因此可以作为产品走进大众视野,目前该社的一批集精细、吉祥、萌文化等特点的年画文创已经在诚品书店和网店销售。

  此次展览现场还出现了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年画代表作,其中陕西凤翔年画传承人邰高娣还作了《陕西民间木版年画研究》的梳理报告,邰高娣出身于年画世家,为邰氏凤翔年画的第21代传人,这个1985年出生的女孩正在做着陕西年画的系统整理工作。根据她的报告,凤翔年画最早可追溯到明正德年间,到了清末民初时曾有百余家年画铺,年产六百多万张年画,还远销到川北、豫南、晋南等一代,题材广泛,包括门神门画、吉祥喜庆、戏曲故事等多达七百多种。但陕西除了凤翔年画外,还有神木、蒲城、长安、西安、汉中、洋县、城固、南郑、安康等地都有自己的年画作坊,随着这些年凤翔年画的逐渐恢复和回暖,相信这些地方的年画也会渐渐回归。只是这种回归已不是原有的再现,还要有创新的思维,结合当下艺术的灵感和能力。

  当中国本土的年画正在渐渐出现回归之势时,近邻越南、韩国的年画艺术也在回暖,而且受中国年画的影响,大有一荣俱荣之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生方云在介绍越南东湖木版年画时就提及,越南年画的一些吉祥图案和图腾寓意与中国很是相像,如《老鼠娶亲》、《金猴献福》、《灶王爷》等等,近年来他们做了一些新的年画产品,如用叠纸做纪念册、东湖年画挂历、明信片、邮票、墙纸等,这些都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韩国雉岳山明珠寺住持、古版画博物馆馆长韩禅学先生提及该馆藏有千余件中国古今木版年画,从明代的寿星图到今天的陕西年画,可以说都深受韩国人的喜欢,最早时期的朝鲜贵族就已经在使用中国木版画了,到了晚清时期还有不少人赶到北京琉璃厂购买木版笺纸,中国木版画早已进入到了他们的日常之中,今后还将继续引进与中国木版画的合作,从而互相促进发展。

  犹记得2016年的一部动画电影《小门神》曾引起年轻观众的喜爱,同时更对中国节庆民俗的关注,在传统文化悠然回归之势,作为风俗内容重要载体的年画,有理由相信将会越来越进入到年青一代的视线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2018年02月08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做好非遗事业,让古老技艺活起来
下一条: ·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
   相关链接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
·[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孙冬宁]画中有戏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迎虎年,将这只“镇宅神虎”请回家
·[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张宗建]鲁西南地区年画画店、产地及文化区研究
·[孙芳]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文化空间的建构·[张隽波]浅议春牛图的驱疫与择吉
·[季全保 季旻孜]抓住抗防疫情后大好时机 用民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孙芳]画中“戏”
·[曹晓敏 巴胜超]画疫:抗疫年画的符号意义·[张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