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万建中]民间文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载体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25 | 点击数:10621
 

  二、民间文学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为了引导民间文学学科研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间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充分释放出来,需要对民间文学展开专题研究。运用民间文学进行的道德教化本身就是我国各民族的优良传统,这对于中华民族品德的铸就和个体人格的塑造,都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显著效果。中华各民族传统的道德思想,在民间文学中都有生动的体现,并借助民间文学形象化的演述获得富有实效的传播。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传统道德教育不断演绎着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诸多成功实践,这些实践经验进入民间文学并成为恒常主题,通过口传的形式得以广泛灌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文学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文学作为民众最擅长享用的艺术方式,可以让核心价值观得到最为生动的诠释。

  有则名为《善良的书生》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书生,三年应试未中。听说诸葛亮能推会算,便满怀希望去隆中问问诸葛亮第四年的应试有何结果。一路上,有三人分别托书生请诸葛亮解答三个问题。到了隆中,诸葛亮只能回答书生三个问题。书生为了信守诺言,帮助别人解决难题,便放弃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书生这种行为后来得到好报。故事结尾点题:与人为善,如眠锦帛。这个故事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应试了三年,路上走了三天,遇到三件事,被托问三个问题。此故事运用“三段式”结构模式显扬了友善与诚信的为人处世观念。“反贪”是民间故事一个常见主题。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态度是知足者常乐,对那些贪得无厌的行为总是深恶痛绝。一则流传十分广泛的民间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名叫良心的小伙子,捕到一条天鲤神鱼,便以要杀死这条神鱼作为威胁,迫使神鱼不断满足他越来越大的贪欲。最后,这个叫良心的小伙子得到应有的惩罚。正所谓“不讲天理(鲤),没有良心”。其实,民间文学所承载的观念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方面面,蕴涵着各民族人民的一切基本的意识形态,诸如生活观、家庭观、爱情观、价值观、生命观等。

  在传统社会里,民间文学的演述不止是娱乐的,更是陶冶性情和铸就情操的。伴随着民间文学的演述过程,在不知不觉中道德力量被释放了出来,在场的所有的人共同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道德的评判。有则名为《挑铜钿还赌债》的民间故事讲述道:儿子赌博竟然输掉了父亲苦心经营的一半产业。父亲让儿子挑着铜钿,一家一家去还赌债。在这还赌债的艰难过程中,儿子醒悟过来,重新做人。诚信的行为往往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诚信的行为本身可以教育人和感化人,也可以达到自我救赎。这位父亲没有一味地指责儿子,而是让儿子步入诚信的轨道,通过诚信行为获得一种感恩和悔过之心。所有人的身上都潜藏着善与恶的基因,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折射出一个完整的人的某一方面。[4]二元对立是民间文学常见的结构形态,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鄙的对立是民间文学的常见主题,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告诫人们:如何做人才是人性的和符合道德规范的,我们最可能在哪些方面陷入道德沦丧。故事结束了,绝非一笑了之,在场者全都进入思虑的境界,这种讲述空间、故事完结之后的讨论以及对心理沉渣的过滤,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演述过程中的基本环节。透过这个由讲述者和听众共同完成的叙事,人们认识到道德和价值的生命意义,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都符合社会行为准则,崇尚社会价值。

  如今,青少年享用的现代娱乐方式往往远离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民间文学对青少年的道德感化和价值观的塑造尤为重要。儿歌、童谣、童话等迎合了儿童的接受心理,引导儿童在幻想的美好世界里遨游,并逐渐使之养成健康的心身和高尚的情操。一位著名学者的话引发我们思考童话世界想象境界的无限与永恒。他说,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什么力量能够抑制成人欲望的恶性膨胀呢?除了宗教主义者、宿命论者,以及认为科学万能的极端主义者,我们都应该意识到,“恰恰由于一代代的儿童不是在成人实利主义的精神基础上进入成人社会的,而是带着对人生、对世界美丽的幻想走入世界的,才使成人社会不会完全堕落下去”。[5]童话中往往出现宝物或者魔物,不同道德品格的人,对待宝物的方式迥然不同,显示出贪婪、邪恶、自私与无私、正义、高尚的极度反差,后者正能量的高扬和前者破坏力的危害泾渭分明。最后总是后者战胜了前者,品德败坏者受到严厉惩罚,情操高尚的主人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当善良最终战胜了卑鄙,在满足了儿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向他们灌输了高尚的道德情愫。民间文学一贯以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引导人们放弃以身试法,崇善憎恶,向往美好的未来,并树立自己坚强的信仰。

  曾几何时,广大民众不拥有读写能力,村史、寨史、镇史及其他地方史都是通过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代代传承,民间文学成为传授历史知识的惟一媒介,也是进行历史教育的惟一教材。相应地,一个区域内的传统规训和行为准则也借助于当地民间文学的演述和说唱,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维系地方安定和调节社会关系的传统范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民众都能够通过书面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然而,由于民间口头文学具有书面文学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民间口头文学依旧大量流行,同样承载着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仍然显现出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借助民间文学获得培育和践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萧放]庙会文化是乡村振兴有效途径
下一条: ·[施爱东]深入民间,服务人民,讲好中国故事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