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自媒体时代中整理者的崛起
  作者:彭庆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15 | 点击数:3687
 
 
  “今日头条”作为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内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通过分析用户的社交行为、阅读行为、地理位置、职业、年龄等,号称5秒钟便可计算出用户兴趣,10秒钟就能更新用户模型。通常而言,使用“今日头条”的时间越长,它就越“了解”你的个人喜好,能够越准确地为你奉上精心烹制的信息大餐。
 
  但是,由后台所推送的“个人偏好”真的是你的偏好吗?毫无疑问,在初次使用“今日头条”手机App、没有键入任何个人化信息的情况下,该软件首页所呈现的“推荐”内容必然是随机的。此时,既有花边新闻如“心理测试:你的心理压力是怎样的?”,也有某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探讨如“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做作业”对全球政治形势评论等诸多信息。一般而言,在时间宽裕、头脑放松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倾向于首先浏览那些轻松的内容。于是,你可能随意点开一道看起来比较有趣的标题,还可能在阅读结束后,又点击了几条页面底端所提供的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链接。但这一微不足道的任意行为,却极有可能被机械的后台数据分析系统视为个人喜好,并且在使用者下一次登录的推荐页面中,继续增加同类信息的比重并加以推送,用户则很有可能顺势继续点击浏览。于是,这个始于偶然、持续强化,最终被锁定的路径得到了确定。此时,在享受新的智能化信息推送带来的便捷时,我们的“真实偏好”也因而变成了“被塑造的偏好”。
 
  今天,刷着“今日头条”的低头族们关注并浸淫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头条快感中,却忽视了许多相伴而来的负面效应。作为时代宠儿,自媒体与进入大众传媒领域的消费主义相结合,共同哺育了畸形的“传媒消费主义”,造就了快节奏、无深度的社会现状。消费主义的意义本就在于引导大众共同从事享乐性的消费,而在自媒体的参与下,消费主义隐藏在人们感兴趣的“两性”“星座”“旅游”等热门话题的背后,不仅降低了传媒的公信力,还导致了大众独立、严谨的辨别能力的衰退。
 
  而如今,伴随着需求的细化以及对精确度的追求,“人工整理”和“机器整合”的合流成了绝对趋势。同为网易旗下的图片社交App“网易LOFTER”,长期以来将打造有品质的时尚生活社区视为营销核心。在下载并进入该手机应用软件时,大部分用户习惯性地忽略掉了“手机注册”,而是出于方便缘由,直接将微博、QQ或者微信账号作为登录中介,赋予服务器获得使用者公开信息——包括“基础资料”“好友信息”的权限。接着,用户被提示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系统弹出相关推荐页面,如“音乐”“旅行”“美食”等专题以供选择。而这些自动推送的专题板块,则是机器对“人工整理”进行加工整合,再一一归类的结果。一旦按下“确认”按钮,LOFTER后台便开始对使用者进行高速追踪分析。于是,用户在打开LOFTER之门的同时,将会收到大量依据兴趣所自动匹配的他人整理物。
 
  那么,“整理者”在整理过程中所遵循的是怎样一种标准呢?其一,依据某种固定的客观标准。在知乎App中,有整理者专门罗列出赞同数最多的“一字答”“二字答”排行榜,即只能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回答问题。如在某整理者总结的《知乎之最·非主流排行》之《一字答·TOP30》中的问题“吃什么最补脑”,排行首位的答案为“亏”,获得了1927个赞;《二字答·TOP30》里,如“Android上能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应用有哪些”,答曰“关机”,斩获808个赞同,热度排行第七。用简单明了的话语来回答问题,虽言简意赅,却不乏一针见血。然而,自媒体时代汹涌的信息流让人难以应对,于是更多标准就仅仅源自于整理者的主观划分。同样以知乎收藏夹为例。在知乎2016年11月19日自动推荐的收藏夹中,数据显示,由用户“秦言之”所创建的《言我所不能言》拥有572个关注者。而该收藏夹中所包含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具有极强的主观化色彩,如“特朗普的当选和希拉里的落败是否能代表美国精英价值观的失败”“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中年妇女都在想些什么”等讨论范畴彼此并列呈现。为什么整理者会收集这些而不是另外的呢?原因很简单,无非是他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梳理与筛选的结果。
 
  除了分类标准的个性化,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整理者的信息组织方式也出现了新的特征。面对网络信息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学界从网络信息的储存方式、网络信息的加工程度以及组织对象的范围角度出发,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相对于互联网发展前期对信息的重视,“整理者”的崛起则呈现出网络用户与信息之间的重大关联,意味着信息组织的权利被重新移交给了用户。微内容——碎片化的个人信息、小群体信息,是当前信息组织中最重要的元素。与这种边缘化的信息现状相适应,Tag(某种意义上可译为“标签”)这种大众化分类方式就成了当前主要的技术应用。正如博客大巴网站(BlogBus)CEO窦毅曾断言,Tag的出现将是分类方式“革命性”的改变。
 
  目前,Tag在中国并没有统一的名称,可被称之为“分类”“开放分类”以及“标签”,等等。它的优点在于分类过程中,可以暂时忽略内容的目录结构而将各个Tag平行并置,同时又可以通过相关性分析,将经常一起出现的Tag相互关联,以达到细化分类过程的最优状态。前文中所提到的网易LOFTER中的“萌宠”“男神”“女神”标签如此,早年博客大巴选择由Tag分类全面替代传统分类,也正是看重Tag的通俗性、任意性与博客平民化的同质点所在。Tag使所有的微茫信息都有了被重新发现的可能,让用户能够最便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尽管“整理者”不曾隐匿,但似乎仍然很难找到某一具体的时刻,为他们在自媒体时代中日益鲜活的背影做注脚。但显然,“整理者”的崛起并不是所谓的异军突起,而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然后爆发式地攻城略地,奔腾而来。
 
  一份数据报告显示,“全球互联网在2014年新增了4.1ZB的数据总量,如果将它们等同于音频文件,足以连续播放80亿年的时间,已经超出了地球在理论上能够存在的最长时限”[1]。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尽管巨大的信息量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但仍然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问题。
 
  首先,信息的井喷导致了其极端过剩与质量上的良莠不齐,给信息匹配造成了很大难度。当我们打开日常搜索引擎“百度”,输入查询内容后,不仅可以看到平均多达1亿条的相关搜寻结果,就连标题栏下“网页”“新闻”“知道”等搜索范畴似乎也变成了唾沫横飞、充满激情的煽动者,鼓励使用者展开更进一步的搜索。这些供过于求的资源表面上拓宽了人们的选择面,却掩盖不了单个信息价值的巨大悬殊,还大大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信息的多重选择导致了大众的无从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搜索者对网络整理功能的消极性依赖骤增。甚至,如此丰富信息数量和智能的信息传播方式看似赋予了接受者平等的信息获取权,实际上,新型的“数字鸿沟”正在暗流涌动。当我们被那些缺乏价值的信息所淹没,实质上就是在经历着一种对有效信息占有上的不平等。于是,有效信息的价值越来越高,微博、知乎上对于针对性提问的收费式回答就成了新的趋势。
 
  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下的互联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发布场所,更像一个全民个性化参与的平台。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330人通过Google搜索‘如何治愈一颗受伤的心’”[2],而事实上,却很难想象Google能够回答这个极具主观化的个人问题。因此,概而言之,信息冗余和信息需求间的不对称性是催生“整理者”产生的巨大动力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评论公众号2017-10-08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传播的力量:口述、文书及图像
下一条: ·从鲍勃·迪伦到霉霉 聊聊乡村音乐的前世今生
   相关链接
·[张多]短视频:移动互联网对神话文类的重塑·[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
·[张多]新兴自媒体对中国神话资源的传播与转化·[郑土有]刻不容缓:搜集整理者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