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邓启耀]不离本土的自我传习与跨界传播
——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妇女合作社”考察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7 | 点击数:5096
 

  二、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妇女合作社”的现状

  一晃十年过去。

  大约是2011年底吧,作曲家陈哲邀请我参加云南“土风计划”专家组。不久,即收到他发来的相关评审资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项目赫然在列,只是不叫“妇女合作社”,改称“摩梭文化研究协会手工传承分会”了。领头人依然是阿七独支玛。也就是说,自2000年独支玛开始做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初获成功后创办的那个“妇女合作社”(我习惯了老称呼,下同),不仅存在,而且还做出了成效。她们坚持了十余年,现在已经成为宁蒗县唯一获得认可的“土风计划”示范点项目。

  后来,陈哲给我发来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示范点的照片,附言说独支玛知道我也是“土风计划”专家组成员时,特意嘱咐要让我看看她们现在的情况,并在一张她在大屋前的照片下注明:“告诉一下邓老师”!她站在一幢刚刚建好的楼房前,身后放满木架织机。看到那种鸟枪换炮的情景,不由十分感慨,没有她们十年的坚持,我们无意间播的一点种,是不会结出这样的果子的!

  2015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再回云南,去探望久违的老朋友独支玛、二车、阿乌和阿妈,以及不知长成什么模样的尼玛次尔、阿玲和“小四碗”。

  到达瓦拉比村时已经是下午,独支玛一家早等候多时。独支玛和二车还是老样子,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不大。尼玛不在家,到丽江去了。阿玲也不在家。独支玛拉过一个高大粗壮的腼腆小伙子:“这就是小四碗,长得比他哥还大!”两个亮眼睛的小女孩端茶上瓜果,机灵可爱。独支玛说这是大姐的两个孙女,我们上次来的时候还没有她们。阿乌搬了家,遗憾的是阿妈已经去世了。

  原来的小卖部也不存在了。主屋已经翻新,屋内格局还是典型摩梭传统布置,保留着神龛、女柱、男柱和火塘,是母系长者起居之处,也是敬神、待客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火塘加了烟囱,侧面开了窗户,电灯明亮,不再像老房子那么昏暗和被烟尘熏得黑乎乎的。另外,沙发、电视、冰箱等也一应俱全。

  原来后院沿河的园子,独支玛说的“大屋”已经建好,两层楼的大房子,两幢!都是砖混山墙,瓦顶,两面开窗,木架结构。一幢楼下织布,摆有六架木架织机,有穿摩梭人传统服装的老妈妈和穿普通服装的中年妇女在织布。织物棉线较粗,成品厚实,有摩梭传统纺织品的韵味;楼上一个较大的房间堆满了合作社纺织的各种产品。另外几间设为客房,每间三张床铺,我们晚上就睡这里,比我当年住的土墙木屋阔气多了。稍感意外的是,二车也住“客房”。或许,这自然而然延续的,还是母系大家庭的传统?想起平时聊天,独支玛总是一副家长派头,不时要调侃二车几句,而且开口闭口“我们阿七家”、“他们有多家”的,弄得粗壮的二车在伶牙俐齿的独支玛面前,憨笑着像个小媳妇,只有听的,没有说的。

  另外一幢的一楼整个做摩梭纺织工艺陈列馆,陈列了妇女合作社生产的纺织精品,以及一些四处搜集的摩梭传统服饰和器具。独支玛告诉我们:“我们到处捡破烂,人家不要的老东西,我们都捡回来了。县里淘汰下来的展柜,我也让二车拉回来,摆放我们的展品。”她们其实捡回了许多宝贝,如摩梭人达巴(巫师)葬礼送魂穿的牛皮铠甲、老织机和一些传统手工纺织品等。

  我想起有多二车的吉普车,就问起他的情况,独支玛指着停在院子里的卡车、面包车笑道:“以前的破吉普车早就不要了。有多‘二车’现在是有多‘六七’车了,院子里那些车都是他买的,和几个人一起搞运输。”

  独支玛带我们参观她们的纺织作坊和库房。她说,目前做得比较多的品种是棉麻披巾,一是制作不复杂,大家都会织;二是市场适应性比较大,可做披巾、披风和桌布,卖得比较好。这些产品都是纯手工织造,用自然染料。

  问到原料问题,独支玛说,麻料现在不好找,国家禁种。她已经向县政府打报告,提出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批准局部种一些麻,以保障民间纺织有传统原料,可以保持麻织品的质料,延续其制作工艺。染料可用植物比较多,如板蓝根、黄芪、黄连、藤奇、阿噶基尼(音,一种绿色的叶子)等,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用泥捂起火塘,微火煮两天两夜,还要加盐。不同颜色的石头也可以做染料,有黄、金黄、黑等颜色。不同山上的石头不一样,阴山阳山也不一样。独支玛说,现在比较苦恼的是找不到有摩梭风格的传统图案,所以织锦纹样比较单调,又不能乱套其他民族的图样。

  说起销售的事,独支玛和二车说,合作社现在有两种销售方式:一种是常规销售,在昆明、丽江租铺面。尼玛曾经借钱去昆明的交易会租场地摆摊,但没有多少收获。一种是网上销售。尼玛帮着搞网络销售,宣传摩梭文化,介绍民间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情况,效果不错。瓦拉比村离城市远,离旅游点也远,出去租铺面成本太高,搞网络销售几乎不要什么成本,影响面还更广。现在合作社全体每年订货收入2013年时已达600万,一般情况下一年毛收入上百万不成问题。不过独支玛说,付了材料费和老妈妈的工资,也就没有多少了,建房的工钱还欠着呢。

  关于参加手工纺织的人数,独支玛说并不确定:“瓦拉比村毕竟是以农业为主的山村,家家户户都得做农活。农闲时才会有人来做,农忙时织机闲着也没有办法。来做的都是老妈妈,没有办法出去打工的,就在村里找这样一份工作。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他们打工不为挣钱,而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没有车钱回家的都有。我们摩梭是母系大家庭,不存在攒钱找媳妇的问题,也不在乎你能不能挣钱回家。能够带回钱不说明你狠,挣不到钱,也没人笑话你,回家就好。因为妈妈的门永远为孩子开着。”

  摩梭人的巫师“达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摩梭传统意义的本土知识分子。所以,我也去拜访了村里的“达巴”潘米拖丁。

  潘米拖丁的“达巴”是跟“阿乌”(他用汉话说是“爷爷”)学的。当然,在以母系为血缘传承关系的摩梭人这里,潘米拖丁所说的“爷爷”,其实是他妈妈和舅舅的舅舅。由于独支玛谈到寻找摩梭传统纹样的问题,而我最近几年又在做关于宗教艺术遗产方面的项目,所以在拜访达巴的时候,就特别请教与宗教艺术遗产有关的问题。

  在过去的调查中,我了解到,在藏族苯教、普米族韩归教、纳西族东巴教里,都会使用一种叫“多玛”的法器,上面有一些奇异的图像。我问潘米拖丁,他转身就从里屋里拿出一节雕刻有图像的紫檀色方形木棍,木棍四面皆刻有图像。他告诉我,“多玛”是敬水神“日木古嘎拉”用的。上面刻着有99个头、住在水井里的水龙王“日木古嘎拉”,有99张嘴、飞在天上、身旁有火的阿火星“姆布然”,在白天夜晚有70多种变身的“格吾巴瑶瑶”,变鹰把铁巴啄烂掌管大地的地神,碰到就会生重病的“基勒”,喊魂的“格”,迷途唱情歌后上吊的兄妹,各种有鸟头、兽头和人头的“娘姆”,“日木古嘎拉”养的飞禽走兽,以及各种吉祥的供物。举行仪式的时候,在需要祭祀的神灵图像上涂以不同颜色,然后用糌粑面团在上面模印,面团上呈现浮雕图像,代表该神灵真身,放在祭坛供奉后“送走”(丢弃)。

  潘米拖丁还拿出手抄的“达巴”图像文字历书,这种历书2000年我和宋兆麟老师来的时候看到过,宋老师在他后来出版的著作里介绍了这种图像文字历书。

  我觉得,这些都是隐藏在民间信仰中珍贵的传统视觉符号,包括每户摩梭人家灶台上的吉祥图像、门头檐下挂的风马旗,等等,都是可以发掘的传统图像素材。

  我把自己的观察告诉了独支玛,建议她从身边丰富的摩梭传统文化中寻找图像资源,并适度转换为摩梭服饰工艺的标志性视觉元素。后来我从她们提交的报告中得知,她们其实已经通过查阅达巴图画、征集民间符号、求教老艺人等方式,从摩梭人习惯使用的30多个图案中筛选出12个进行了注册登记,并组织了手工绣制图案的培训,让每一件产品都拥有民族符号。

  我觉得尼玛有可能成为实现这种转换的关键人物,于是到丽江去找他。尼玛目前在丽江做摩梭民族服饰的推广工作。正巧,我的学生也在丽江做田野考察,被一个艺术家工作室邀请做助理。我便把尼玛约到这个工作室,直觉感到艺术的环境或许会对他有帮助。尼玛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一见还能认出来,只是没有他弟弟“小四碗”那么壮实。他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还是努力去读了个专科,读的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回来帮妈妈做网络销售,还为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的产品注册了以“阿七独支玛”命名的商标。这几招不同凡响,很快使这种藏在乡村未被识的宝藏让更多的人知道了。

  作为新一代摩梭人,尼玛在利用网络宣传推广摩梭传统工艺品,通过新媒体销售产品,有一些很好的尝试。我看了他在淘宝网搞的“我爱摩梭”销售网站,他在网站晒出以“摩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七独支玛’手工编织披肩”为主打产品,包括摩梭围巾、我与摩梭、摩梭织女、摩梭文化四个栏目的内容。据县里的报告材料说,通过网站结识了许多关心摩梭文化的朋友,已销售产品3000多件。

  回广州后,我们继续通过微信联络。尼玛告诉我,最近他在重新做淘宝,希望有新的效果。在微信上,还经常看到他推送的各种信息:“妇女合作社”的产品,村里的乡亲穿着传统民族服饰到县里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照片,等等。

  我想他应该能够体会当代年轻人的时尚需求。有的小众消费群体(如艺术家、怀旧的小资群体等),对手工制品有特殊的嗜好。比如舞蹈家杨丽萍,她的穿着十分独特,民族风色彩强烈。我希望尼玛和丽江的艺术家群体、旅游者多接触,熟悉他们的穿着打扮,了解他们的喜好,生产出他们愿意接受的衣服,并委托我的学生在他需要时给予协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王正惠 李辉]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的比较研究
下一条: ·[周翔]台湾原住民盘瓠神话类型与来源研究
   相关链接
·[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
·[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张君]隐性知识视角下黎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反思
·“民间工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召开·[孙发成]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
·[钟福民]作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微观生态的手艺人家庭研究·2018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工美2017:破立之局·[孙发成]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技艺黑箱”
·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神话古歌·让传统工艺传承更加自信
·多彩中华 丝路民俗·传统工艺传承国际培训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马小鸿]青神竹编工艺流程的调查报告·[鲁汉]关于民间手工艺传承的当代性思考
·[杨正权]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徐赣丽 郭悦]认同与区分
·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人培训班在沪举行·中国民族服饰将赴美展演 一批非遗项目同时亮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