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王锦强]民间文学的功能演绎和角色担当
  作者:王锦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3 | 点击数:3557
 

四、民间文学是地域文化的阐释者

  在搜集、整理、出版与研究过程中,既需要立足于民间文学的特性,深度挖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又不能忽视实用书写方式的选择。针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尤其一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文学文本,搜集采录工作应在以注音、注释方式进行记录的基础上,探索更为准确、科学的系统记录方法,从民间文学作品流传地文化生态的整体呈现中,感悟其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特别是一些史诗文本、叙事长诗作品有多个传承人整合完成的情况,需尽量避免完整性缺失、叙事链条断裂、韵味散逸等现象。因此,需走进故事的流传地、传承地,从民间故事讲述者背景的呈现中思索,从进入故事背景中了解故事,进而认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族群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

  海南省保亭市屯昌县辑录的《屯昌美丽乡村故事采编》讲述了37个当地村名、地名的由来,并将传说故事、民俗故事、乡土故事以及红色故事收入其中,体现出发展眼光和服务地方公共事业的人文理念与民本意识。《黎族民间故事大集》、《黎族传统民歌300首》收录了更多可供研究和利用的新篇章。作品分类越细致,越利于学习和解读。五指山市仅“五指山民间传说”就命名了王碧莲、黄启辉、黄秀兰、黄坚祯等多位传承人,他们每个人都能讲述数十个关于五指山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成为黎族文化的代言人。

  《白蛇传》以多种文学形式在民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补充、丰富、发展,以《白蛇传》为题材的艺术品如刺绣、布艺、竹刻、面花、年画、剪纸、木雕、石雕、砖雕、水晶雕刻、陶瓷、紫砂、泥彩塑、扇艺、灯彩、风筝、漆器、皮影、木偶及油纸伞等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极大地丰富了民间文化的表现力。镇江是《白蛇传》故事的主要流传地之一,《白娘子水漫金山》、《保和堂施药济民》等美丽传说,金山寺、白龙洞、法海洞等名胜古迹金风玉露,交相辉映。镇江民间文化馆民间文艺资料库收藏了江苏全省及其他20多个省市的近万册民间文学作品资料、民间文艺论述,数万份手稿和海量的声像资料,进一步充实了《白蛇传》的文化空间和数据库。除了《白蛇传》的戏曲、说唱、故事等传播方式和途径外,镇江还举办了导游讲述《白蛇传》故事大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镇江市文联的举办2017中国故事节“白蛇传传说”(全国)故事会征集活动,既有传统故事的荟萃,也有对“白蛇传”进行传承、创新的新故事集纳。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分忧愁”。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民歌涵盖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天文、地理、爱情、伦理、宗教等方方面面。“看得见、喊得应,走到跟前要半天”。大山深处,人烟稀少,又处于古代陆路交通要塞,迎来送往,过客匆匆。因此这里的歌谣既保留了原生文化特点,山歌、田歌、灯歌、儿歌、小调、号子、风俗歌样样有、普及面广;又有周边地区渗透进来的痕迹,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苦乐歌、创世古歌、历史传说、乞丐歌、逗趣歌、喻世歌、综合歌、新民歌形式多、乡土味浓,是民间记忆遗产汇集地。雾渡河民歌中最有分量的是叙事长歌,目前搜集整理的有96部。其中,《盘古传》、《黄氏女》、《秦雪梅吊孝》、《菜子花儿黄》、《采茶十三月》、《四季忙》,是雾渡河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长歌,现已全部整理成书。

  雾渡河民歌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信仰息息相关。田间劳动时唱锣鼓歌,喜庆活动唱灯歌,消愁解闷唱山歌小调,育儿和儿童游戏唱儿歌,祭祀唱风俗歌,歌声伴随一生,歌声记录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沧海桑田,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也含有祖先的心声和寄托。但凡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歌声中集结交汇,并成为他们言志抒情的主要方式。雾渡河镇现有民歌手1000多人,民歌存量造册记录有2320多首。

五、民间文学是乡风文明的传播者

  阿凡提类型故事“恰克恰克”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以口传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新疆和中亚各国等40多个国家地区,“恰克恰克”因而具有国际化的语言环境和传播路径。“恰克恰克”深受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在我国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喀什、和田、吐鲁番、哈密等地广为流传。

  伊犁地区素有“笑话的故乡”的美称。这里有一位活着的“阿凡提”——艾沙木笑话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讲述的笑话无处不在,还培养了众多弟子。如今,他的儿子也继承了父业,成为了一名颇有声望的笑话讲述者。在伊犁,故事大王、笑话能手、幽默大师层出不穷,才高八斗。2017年8月下旬,笔者在参加新疆伊犁州伊宁市、特克斯县、昭苏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县等地举办的“阿凡提类型故事”调研活动期间,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奇”艾合买提江•玉素甫、帕尔哈提•霍加艾合买提、艾比•阿布都热衣木、来提夫•依明、帕尔哈提•郝加艾合买提、图尔汗•库尔班、阿布都合列里•米尔哈里里、肉扎洪•图地阿訇、艾力帕特•艾尔肯、艾赛提•阿部都热西提、艾克热木•斯提瓦地、阿依提哈孜•阿力木别克、玉苏甫江克义木,哈萨克族说唱艺人杰恩斯•热斯汉、杰恩斯•托勒拜、采先•沙尔先别克、赛力克•努尔德拜、赛力克•布吉汗等现场即兴表演和讲述的幽默故事和笑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们摆擂或攻擂时,展现出高超的才艺和应变能力,回答问题往往在两三秒内脱口而出,妙语连珠,跌宕起伏。联想到陕北和晋西北的伞头秧歌对唱、贵州及广西的民歌对唱、广州雷州的姑娘歌等,都是即兴巧问妙答,表现出了民间说唱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奇妙境界,这也是民间文艺最打动人心和最接地气的非凡魅力所在。难怪雷州姑娘歌歌王李莲珠当年摆擂时观者蜂拥而至,甚至出现挤丢了一大卡车鞋子的奇观。现在还能路遇这样的民间艺苑奇观,着实令人惊喜和欣慰。这说明良好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氛围的滋养,对一茬又一茬青少年人才的潜移默化、精心浇灌。2017年8月中旬,云南腾冲举办了童谣展演,演唱内容健康向上、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童心童趣,并以培育良好家风及传统美德为主题,这是当代人文教育的生动范例。云南西畴童谣代表作《水母鸡》能够传唱开来并且传播久远,同样是民族文化沃土培育出的美果。

  但民间文学的传承人仍然是整个文化发展环境中的弱势群体。随着传统社会生活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大部分民间口头文学样式面临传承人断层、在商业化、旅游业中被歪曲的处境。对民间文学传承的人才培养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六、民间文学是族群归属感的接续者

  有些民间文学样式虽然流传地域相邻,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和差异化表述,不同区域的民间故事给人的感受和启示也是各有不同。首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传说、故事母题,不同地区由于文化生态的殊异,也会有不同的描述、演绎和延伸。比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南通市分卷》,同样是讲述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海安人全面细致地讲述了天地初生的经过以及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由来,而启东神话“盘古王造人”则戏剧性地附带了“寡汉”产生的特殊缘由。其次,各地有不同的传说、故事母题,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比如,启东的“张謇传说”、“乌女婿故事”,海安的“夏国秀的故事”、“吉高的故事”等,都显示出强烈的地域风格和人文性格;除了人物之外,不同地区的特殊地名、风俗习惯的背后,也往往蕴藏着一段段绕有趣味的传说。

  湖北省宜昌市青林寺谜语村蜚声全国。青林寺村民以谜会友,蔚然成风;他们提供谜事活动,提升农民文化知识和科学意识,无论天上地下、山川河流、动物植物,抑或生产农具、生活用品、生活现象,甚至来客姓名,皆可入谜。人们通过猜谜活动,既保留和发展了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学品类,又传播了知识,交流了经验,还拉近了人际关系。

  江苏六合民歌以江淮文化为底蕴,古代女子极少抛头露面,“男唱女腔”是传统的必然结果。南京市六合区的李云龙、李亚太父子是民歌《鲜花调》的传承人,至今家中仍珍藏着清代道光年间手抄的《鲜花调》曲本,成为六合作为《茉莉花》民歌母本《鲜花调》重要流传地和采集地的珍贵凭证,也成为当地民歌爱好者翻唱学习的范本。邵长荣是六合民歌中男人模仿女腔的好手,他与张德琴演唱的《鲜花调》、《张家的姑娘要陪送》、《抬头看见娘家哥》、《家乡好》等民歌,在金牛湖、冶山镇、长芦街道、长芦街道、葛塘街道等区域极有号召力。

  大江南北到处弥漫着醇香的民间歌曲,滋养着美好的人文传统。中华儿女重情尚义,他们喝酒时就唱酒歌,喝茶时唱茶歌,劳动时唱劳动歌。尤其是酒歌在民间流传了两千多年,如蒙古族酒歌,至今仍然让我们体味和欣赏到鲜明的民族个性。我们透过民歌可靠了解其背后那些神秘而又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动人故事,了解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领略中国民歌的悠扬声调与超拔境界。

七、民间文学是和谐社会的维系者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芭蕉香火龙”是壮乡特有的节俗文化。据传,芭蕉龙来源于一个为民造福的传说。相传约在300年前长塘镇一带大旱,在当地修炼的南海龙王太子巴龙化身芭蕉林,供缺粮的百姓摘蕉叶、剥蕉秆充饥度荒,不料反被玉帝责罚。长塘百姓得知后,集体以芭蕉叶为衣,起舞告天为巴龙请愿。某年正月十八,电闪雷鸣,紧接倾盆大雨,长塘湾流入许多芭蕉树,其中有个木刻的笑佛熠熠如生,几天都没被大水冲走,人们坚信是巴龙显灵,就将其立为神灵供奉。之后逢年过节,特别是农历正月十八,当地人就会用芭蕉叶扎龙形插香火,在田间地头舞芭蕉龙纪念巴龙、祈祷春福。这一传统沿袭至今。

  芭蕉龙香火龙文化折射出壮族行善感恩、生态和谐、团结协作的精神品格。多少年来,这世代相传的民间信俗与祭祀活动,已经深深地扎根于青秀区各村镇民众之中,与村民的生活融为一体,长盛不衰。很多农民因为参加传统民俗活动,而建起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自觉远离了赌博、打架、买“六合彩”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塘镇楞仲坡村,几百年来,相邻各村和睦相处,从未发生斗殴偷盗等现象;伶俐镇独岭村布蒙坡,建村500多年来,晚上劳动工具搁在耕作地,平常化肥、种籽、小水泵放在田间,红砖、水泥、电动车等放在路边,也从来没有失窃过;刘圩镇那烈村300多年来,平常收获的稻谷、花生、玉米等晚上留在晒场上,也没有发生偷盗或乱拿现象;南阳镇雄会村2000多人口,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没有一人因违法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民间故事、传说、笑话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充实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样,新疆民族民间艺术“恰克恰克”以开玩笑或调侃说笑中,赞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就像哈萨克族说唱艺人萨利﹒萨吾提所讲的那样:“笑话是文化的粘合剂,是消除暴力的工具和武器,是和平的天使。”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春雨,润物细无声。民间文艺活动的推演,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形成良好风范。

八、民间文学是都市生活的激荡者

  民间故事是浙江桐庐的“四大特色”文化之一。在桐庐城乡,有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不管是田间地头休息,还是茶店酒肆闲聊,总有人会声情并茂地讲述民间传说故事。尤其是夏季纳凉,许多地方便成了“故事会”。曾经,“江南故事大王”吴文昶等带动了2000多人的群众性故事创作、演讲队伍,十分活跃。方赛群等领军人物的嘴上功夫也十分了得,并且名闻遐迩。几十届的“小故事大王”选拔活动,培养了众多的故事能手。“故事沙龙”、“故事宝宝”、“为孩子讲故事比赛”、“故事三走进”等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广播电视台开设讲故事栏目,为桐庐民间故事的传播提供了很多优质平台。故事创作讲述活动在桐庐举足轻重,故事文化所倡导的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良好社会效果。故事资源发达的乡村,往往也是良好风尚的昌盛地。

  长三角地区运用传统文化建设和谐乡镇街道、和谐村落社区的经验值得借鉴。杭州、嘉兴、宁波、绍兴等地近年来频繁举办民间故事活动,包括民间故事征文、故事演讲,其内容与当地党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群众参与面广。如杭州余杭的“廉政故事大赛”、绍兴嵊州的“家风家规故事征文活动”、嘉兴嘉善的“吴根越角”善文化新故事创作征文活动、“新农村、新风貌、新故事”采风创作活动,将传统故事形式在当代社会生活、家庭文化建设中活化和激荡。上海借助上海市民文化节“家文化”系列活动平台,举办“上海市民家族家庭故事大赛”,以故事的形式聚焦热点、传播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举办的“上海市优秀童谣征集推广活动”有力激发了上海童谣的创作与传唱热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

  歌无常新,艺无止境。近几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在传承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并倡导时代新风的同时,对继承与超越、保护与创新、坚守本质与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正在时代的浪潮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资料部主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17-09-19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古村落保护需要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
下一条: ·[胡一峰]“非遗”推介何必打“高官牌”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