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侯仰军]七夕节为什么还要乞巧?
  作者:侯仰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4350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乞巧这一古老的民俗节庆活动到清朝中期,已有衰微之势。到民国年间,更是全面衰落。“七日,旧俗妇女陈瓜果乞巧,今无。”“七夕不重,绅士家间设香案、瓜果庆双星,穿针乞巧鲜有知者。”“七日,旧传是夕妇女陈果瓜于庭乞巧,然今已成往迹,无复有佞织女者矣。”地方志中,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

  而在多数地方,七夕节有许多娱乐活动,都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有关。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和织女要在鹊桥相会,夜深人静的时候,儿童在葡萄架、葫芦架或豆棚下,能够听到他们的说话声或哭声。有的地方,七夕当晚,老人要给孩子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剧团要唱《天河配》《鹊桥会》及昆曲《长生殿》等。近年来,七夕节几乎没有了乞巧的内容,成了少男少女的情人节、爱情节,各地举办的七夕节活动,大多以歌颂爱情、引导婚恋为主题,以至于很多年轻人已不知道乞巧为何物。

  七夕还要乞巧

  也许有人说,乞巧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现在的妇女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家务要做,既不需要缝缝补补,也可以不去做饭洗衣,何必要乞巧呢?其实,和睦的家庭既要相亲相爱,也要共建共享,合理分工是必需的。再说,乞巧节不仅仅是乞巧,还有乞智、乞美、乞福,是一个完整的节日活动。正像《乞巧歌》所唱的:“我请巧姐吃桃子,巧姐教我缝袍子。我请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学纺织。我请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学绣花。”“我把巧娘娘坐桌上,巧娘娘给我教文章。我把巧娘娘坐桌前,巧娘娘给我教茶饭。”……

  对不少地方的七夕节活动考察后,我们认为,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七夕节也不应该仅仅是爱情节、情人节,还应该是乞巧节。七夕还要乞巧!

  其一,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女性如果在经济上不能自立,没有一技之长,在家庭生活中就很难自立。这是几千年的人类社会所反复证明的。因此,乞巧、乞智、乞美、乞福是女性永恒的主题。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作品有更为清醒的认知。即便是牛女故事,在作家文学里,它是纯洁爱情的典范,在民间文学里,则是柴米油盐,可以说是民间生活的写照。辽宁开原、河北正定的民间歌谣里都有牛郎织女不和,打得天昏地暗,王母娘娘只好划银河把二人分开的内容。在有些地方的民间传说里,七夕牛女相会后,织女就忙于尽家庭主妇的责任。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浙江定海、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的民间传说里,织女回家后,马上为牛郎洗衣裳、洗碗筷。牛郎吃饭后从不洗碗筷,每天把用过的碗筷聚在一起,等七夕节织女回家后洗。织女为牛郎洗了一夜的碗,洗一只碗流一滴泪,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离别了。反映了男人不做家务、女人没有地位的社会现实。

  其二,对女孩子来说,通过参加乞巧节,可以从小培养女红技能、家务技能、艺术才能、传统美德,接受孝顺、勤快、自立、自强的熏陶。一旦掌握了纺织、刺绣、剪纸、写字画画、编织等适合女性从事的技艺,她们可以终生受益。而烧茶做饭、缝缝补补是居家过日子的必备技艺,姑娘茶饭做得好会备受父母亲邻的夸赞,也有利于将来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乞巧活动上的歌舞表演和比赛,使女孩子从小能歌善舞,对培养她们的艺术潜质和自信大有裨益。

  其三,参加乞巧节活动,女孩子可以盛装集体出行,广交女伴,可以唱歌、跳舞、制作美味食物和手工艺品,交流经验和技艺,展现才华,有利于身心健康。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内联络部主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7-08-28期09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罗杨]我们的节日为什么这样美
下一条: ·[萧放]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