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政策·法律·法规·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律·法规·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
  作者:文化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4-23 | 点击数:10592
 

  五、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措施

  (一)科学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总体规划是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前提条件。要在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总体规划要详实具体,内容应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的现状与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工作原则与保护内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与重点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方式、保护措施与保障措施;总体规划的分期实施方案等。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确定重点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选择若干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落等,作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要注意保持重点区域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项目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将单一项目、单一形态的保护模式,转变为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涉及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名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要根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特别是国家级名录项目的不同类别特点,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地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做好保护工作。对传统表演艺术类的项目,要注重传统剧(节)目及其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及时抢救记录老艺人及其代表性剧(节)目;对传统技艺类的项目,要注重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传承及原材料保护,征集代表性传承入主要代表作品,鼓励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对民俗类的项目,注重在相关社区的宣传、教育和民俗活动的开展,促进群体传承。对区域内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要优先抢救保护。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要继续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和命名,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高龄和无固定经济来源的代表性传承人,可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其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后继人才。

  (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是展示和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以上的国有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根据当地实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建设传习所;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建设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和传承人代表性作品的征集,并进行科学的展示陈列,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在保护、传承、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六)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政策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对它们的文化艺术价值、对它们的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的规律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鼓励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积极开展与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充分发挥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利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理论论坛、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深入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要整合文化、教育等多方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当地教育体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通过组织代表性传承人进学校开展授课辅导活动,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及和辅导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修课程,在保护区内的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培养新的传承群体,探索多种形式的传承方式。

  (八)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要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文化生态保护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保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九)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是衡量保护区建设成效的决定因素。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社会公众的意愿,增进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积极有益的民俗活动给予支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民俗节庆活动等,激发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文化遗产日”、民族传统节目,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增强人们自觉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努力营造文化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文化部网站 2017-04-17 17:36:52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文化部:《艺术发展、文化产业、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项权力和责任清单(试行)》公布
下一条: ·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
   相关链接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
·[李佳霓]国家级民俗类非遗文化生态研究·[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马翠翠]文化生态视野下窦犨信仰与水利习俗研究·[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宋俊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解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甄亮 甄业]秦地文化生态与秦腔习俗
·[关溪莹]广东省潮汕地区“出花园”成年习俗的文化生态研究·[赵艳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公共性及其发展方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