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陶立璠]比较民俗学的话题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15 | 点击数:6210
 

  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东渐,给东方文化带来许多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方各国处处在向西方看齐。也许有一天,在物质生活上会变得全盘西化。但是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决定国与国之间差异的重要因素是各自的历史与文化。民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只要做为东亚各国、各民族精神文化支柱的民俗文化不变,由这种文化形成的民族精神不变、各国文化仍会保持它独立的民族特色。民俗文化也是各国民族文化的根、这种民族文化之根,有着特别的稳固性,只要它不变化,一国的民族凝聚力就不会变。这也许正是中国之为中国,日本之为日本,韩国之为韩国的道理。民俗文化,历来都是一个国民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东亚各国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或一衣带水、或陆路相连,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历来十分频繁。这种交往使得各国在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相似和差异。这种交往使得各国在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这种相似和差异正是东亚各国民俗学者进行民俗比较的焦点,也是东亚民俗文化的比较较之欧洲等国有利的方面,我们不应放弃这些有利条件。

  比较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一个支学,应该有自己的概念、范围和对象。比较民俗学既是一国之内民族之间,地域之间民俗文化的比较,同时也是国与国之间民俗文化的比较。在这一前提下、民俗学者可以自由地选择比较的课题,不必局限于狭小的领域。就民俗学的研究范围而言,物质民俗中的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民间工艺制作等;社会民俗中的家族、亲族、村落、民间职业集团组织、人生仪礼(包括诞生、成年、婚姻、贺寿、丧葬等)、岁时节日(年中行事)等;精神民俗中的巫术、禁忌、信仰、民俗宗教以及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民歌、民间叙事诗、谚语、谜语等),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游艺、竞技等,为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和一般民俗学所不同的是比较民俗学的取材,始终在不同的地域、民族与国家之间进行,它所探讨的课题是地域、民族、国家之间民俗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民俗文化产生、演变、传承和传播的规律。

  比较民俗学是以研究民俗文化变异规律为目的的学问。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变异是有规律可寻的,民俗学的比较研究就是要在不同类型的民俗比较中,找出其合理变化的规律。在民俗的比较中,我们常常发现,某一民俗在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传播,总是要通过采借的方式才能进行。所为采借方式,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对异民族的民俗文化是否接受和采纳,首先要由这个民族或国家对所接受的异民俗文化作出价值判断,并在自文化和他文化之间取得相互的认同感。没有这种认同感,民俗文化交流和传播就会遇到种种障碍。采借方式同时还表明,民俗的传播从来都不是消极和被动的,而是而是积极、主动和有选择性的。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往往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异性上。采借的一方对被采借来的民俗,通过有意识地加工、改造,然后置入本民族原有的民俗文化体系之中,变为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有机部分。比如名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常常被学者们拿来作比较。这是因为日本的茶文化的源流在中国。包括茶叶的种植和饮茶习俗都是从中国传入的。中国从唐代开始,饮茶习俗普及民间,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茶道。唐代陆羽(鸿渐)的《茶经》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著作。唐玄宗天宝末进士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也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由此可见,中国茶道的创始者是唐代的陆羽。有唐一代,中国的饮茶习俗通过佛教的传播被带到日本。宋代是中国古代饮茶习俗日臻完美的时代,当时不仅茶叶的生产种类繁多,饮茶习俗五花八门,而且有关茶文化的理论著作也很多。宋代的饮茶,主要是末茶,而且那时不叫饮茶,而叫做吃茶。饮茶时连同茶叶末一齐吃下去。时至今日,中国江南地方,尽管饮茶的方式改变了,但在民间仍保存着吃茶这一称谓。中国唐宋以来的饮茶习俗,直接影响了日本的饮茶习俗。今天我们看到的日本茶道,主要是以末茶的形式传承的。这种茶道,表现出很强的日本文化特色,它是千百年来,日本人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民族的习惯、爱好和审美要求,经过不断加工创造的一种带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茶道艺术。中国在明清时期,由于制茶技术的改进,冲饮成为饮茶的主要方式,既经济,又方便,原来繁琐抹茶道自然消失。如果今天还追索中国茶道的源流,主要是冲茶道而非抹茶道。如广东、浙江一带流行的茶道,都是以冲茶的形式出现的。和日本的茶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要做中国和日本茶道的比较,只有了解中国唐宋时代的饮茶方式,并结合日本饮茶史,草能弄清它的源流和变化。

  民俗的比较研究必须顾及它传承和传播上的特点。民俗在时间同和空间上的传播、既是历时的又是共时的。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可分为线性传播和辐射传播两种。但无论那种传播,都体现着传授者与接纳者之问、自文化与他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风俗发展史和民俗的比较还告诉我们,民俗文化的传播,是某一文化的传播是某一文化向异地、异民族的转移。这种转移带有强烈的文化移植特色。也就是说,这种转移和传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文化和他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嫁接。正是这种交织和嫁接促进了民俗文化在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传衍和发展。

  民俗的历时传播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性。这在一国民俗的发展中看得最为明晰。在民俗文化中,不同类型的民俗事象、都有各自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规律。历代的民俗志明确地记载了这一演变过程和事实。当民俗文化向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传播时,一旦某一民俗文化被他民族或他国接受,便按照自己的特点做历史的发展、有时并不受原民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就如日本的茶道一样。虽然从中国传入,但它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我们只能说日本茶道的源流在中国,而不能说日本茶道就是中国茶道、道理就在这里。因为日本茶道是日本人民的独特创造。民俗的共时传播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递。这种传播往往采取两种形式。ー种是线性传播,一种是辐射传播。所谓线性传播,是指有些民俗的传播是单向传播。这种传播并不需要对作为传播源的民俗文化做出反馈,它只是单纯地被接纳或排斥。因而不产生民俗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民俗的辐射传播则不同,这种传播往往在两个传播源之间产生相互的交叉和影响。就如在一潭水中投入两枚石子,形成两个不同的圆形波纹。这两个波纹在不断地扩大,最后互相碰撞,交叉后恢复平静。表示一种接纳或吸收过程的完成。民俗文化的辐射传播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是在两个民俗文化传播源之间进行的,传播中切它需要将彼此接受的信息反馈给对方。比如中国的汉族与周边民族,长期以来都在进行着这种民俗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吸收。汉民族的民俗文化影响了周

  边的少数民族,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影响了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以至今天的中国民俗文化,很难说汉族民俗文化是其代表。因为汉族民俗文化恰恰是由各民族民俗文化融和而成的。以中国的音乐民俗为例,现在所谓的中国民族器乐中,作为主要乐器的胡琴(二胡、板胡),笛子、锁呐、弦子、芦笙等,都是吸收了少数民族乐器的。没有这些少数民族器乐成分的加入,中国的民族器乐将会显得平分单调。至于民歌的演唱,中国少数民族更是保持着独特的风格,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很明显的。

  从一般意义上讲,民俗文化的传播是不受国界限制的。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许多民族和国外民族跨国界而居,民俗文化的传播在这些地区和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个自由通道,民俗文化在其间相互传递并促进了比邻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国家毕竟是一个地域的和政治的概念,所以客观上由于国界的存在,民俗文化的传播不能不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民俗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传播,要比在一国之内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传播困难得多,复杂得多。在一国之内,民族与民族在同一国土内活动,彼此的交往十分自然和频繁,因此民俗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总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不间断地进行,文化之间产生的影响也要深远得多。民俗文化传播的历时性和其时性特点也体现得十分明显。比如中国的春节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两汉时期。这一节日,最初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形成的。但在20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它逐渐被周围的其他民族所接受,现在已成为中国国内除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和部分边远山地民族之外的各民族共有的节日。另一方面,一国之内民俗文化的传播,在往兼及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即在不同民族之间接受某一民俗文化时,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全面接受,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传承的内容。所以今天研究中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我们会看到这一节日的形式、内容和文化内涵有着无限的丰富性。

  然而在国与国之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一国民俗文化被他国接受之后,按照民俗文化传播的规律,民俗文化的接受者一方,首先要对所接受的民俗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和加工改造,然后再置入本民族、本国原有的民俗文化之中,让其生根和发展。这时也许由于某种原因,原来的传播源被关闭了(比如长期的闭关锁国),于是这种民俗文化的传播被限制在一个时空的狭小范围内,失去了和原有民俗文化之间的联系,变成一个文化孤岛。还是以中国的春节习俗为例。这种习俗曾经流传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今天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过春节,这种情况除外)。在东亚,日本和韩国至今还保持着过春节的习俗。从民俗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来讲,日本和韩国的春节习俗,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曾使用中国的历法“阴历、弄、农历”。因此,日本正月的习俗在时间上是和中国的春节统一的,即在阴历的正月初一过年节。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改用西详历法阳历,废止中国的阴历。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正月习俗”无法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消除,于是政府决定将“正月习俗”改在阳历元月进行。与此可作比较的是,中国在历法的采用上从汉代至今,一直延用阴历。和日本相类似的是,中国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也采用了西洋历法(阳历)为了和阴历元旦相区别,还特别将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而将阴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称谓改为春节。现在两种历法同时使用,但和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尽管在历法上做出如上改动,但中国大年节仍然在阴历正月初一进行。春节仍是中国全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是春节习俗的策源地,这种节日曾伴随中国人民度过了2000多年的岁月。因此并没有因历法的改动、而将过节的时间做相应的移动。日本没有自己的历法,它原来使用的历法是采借中国的,所以当明治维新以后,日节日的时间作相应的改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李向振 赵洪娟]“污名化”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叙事研究——美国民俗学家艾米·舒曼教授访谈录
下一条: ·[孙庆忠]乡村叙事与田野工作的滋味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