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元宵节极简史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2 | 点击数:8327
 

灯彩之闹

  元宵是色彩鲜明的节日,元宵的色彩除了游人、表演者的衣着打扮华丽光鲜外,主要是灯饰。灯是元宵的主要节俗标志之一,人们常以灯节名之。

  元宵张灯习俗起源早,扩布广。它来源于上古以火驱疫的巫术活动,后世民间正月十五以火把照田,持火把上山等就部分地保存了这一习俗的古旧形态。随着佛家燃灯祭祀的风习流播中土,元宵燃火夜游的古俗,逐渐演变为元宵张灯的习俗。隋炀帝杨广《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说: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明显地将张灯与佛教联系起来。即使是张灯在乡村民间仍主要是祈福的意义,唐人段成式在《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序中说:襄城连年丰收,及上元日,百姓请事山灯,以报穰祈祉也”

  元宵张灯习俗与城市夜生活的兴起密切相关,市井民俗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好奇慕异。隋唐以前正月十五夜张灯的记述稀少,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在记述荆楚地方正月十五节俗时,没有提到张灯之事。到了隋朝,京城与州县城邑的正月十五夜,已经成为不眠之夜。隋人柳彧在一封请求禁止正月十五侈靡之俗的奏疏中说:近代以来,“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装异形。”(《隋书·柳彧传》)由此可见,隋朝时期京城与外地的州府上元灯火已开始兴起。张灯习俗的大扩展是在唐宋时期,唐朝不仅在京城制作高达80尺、光映百里的“百枝灯树”,还将张灯时间延至三夜。十四、十五、十六三夜取消了通常的宵禁,让人们彻夜自由往来,所谓“金吾不禁”。唐初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序中说:“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接着苏味道咏赞了唐代元宵的灯火盛况与游乐场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元宵”作为节名大约也出现在唐代,韩偓有诗为证,“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帝王为了粉饰太平,“与民同乐”,元宵节亲登御楼宴饮观灯,“山楼上下,灯烛有数十万盏。”(《东京梦华录》卷6)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新增十七、十八两夜,最初在限于京师开封府,后来地方州郡纷纷效法,成为通例。宋朝灯笼制作较唐朝更为华丽奇巧,灯品繁多,元宵灯市琳琅满目,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临安女童将诸色花灯,“先舞于街市”,以吸引买者。中瓦南北茶坊内挂诸般瑠珊子灯、诸般巧作灯、福州灯、平江玉棚灯、珠子灯、罗帛万眼灯;清河坊至众安、桥有: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象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等,除此之外,“街市扑卖,尤多纸灯。”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元宵灯节的红火。

  元宵放灯在宋朝受到统治阶层的鼓励,成为粉饰政治的娱乐形式。因此一些地方官为了制造本地的太平景象,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强求百姓无论贫富一律张灯若干,给人们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晁氏客话》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蔡君谟在任福州太守时,上元节命令民间每家张灯七盏。当时有一位读书人,作了一盏丈余长的大灯,灯上题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太守十分羞愧,只好下令罢灯。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不过灯节如其他聚众娱乐的节日一样受到限制。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明代中期以后城市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作为市井生活重彩的元宵节,在当时有着生动的表现。

  这一番灯会的描写,真令人赏心悦目。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只是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日为正灯。北京元宵的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花灯以纱绢、玻璃制作,上绘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冰灯是清代的特殊灯品,由满人自关外带来。这些冰灯“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元宵的色彩还表现在飞腾的焰火上。焰火,也叫烟火,兴起于宋朝,当时皇宫观灯的高潮是施放烟火,“宫漏既深,始宜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明清焰火品类繁多,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盆落月等,“竞巧争奇”,焰火施放时呈现出一派“银花火树,光彩照人”的艳丽场景。民间同样“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

看灯与看人

  元宵的声响与色彩共同烘托着元宵节日的气氛。正是这样热闹的场景吸引着乡村、城市的居民,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男妇嬉游”是元宵特出的人文景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尹德翔]《丁约剑解》与传奇文体问题
下一条: ·[陶立璠]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