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
  作者:记者 姚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4 | 点击数:9449
 

  近几十年发现的重要早期遗址,如良渚、陶寺、石峁等,都发现了与冬至、夏至等节气有关的遗迹。石峁古城距今约4000年,其东门方位偏北,那个角度,正好夏至的日出能照进来。主持发掘的孙周勇先生认为,这应当并非偶然。

  4000多年前的陶寺和5000年前的良渚,均发现了测日影的观象台遗址。主持良渚发掘的刘斌先生认为,当时的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应该对季节的变化有了较深的认识。

  二、“立竿见影”发现节气变换

  发现冬至这事,从技术上说并不复杂。

  阳光南斜,树木的影子越来越长。因此,聪明的古人想到一种简单的办法:“立竿见影”,竖一根木棍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就能发现太阳运行的奥秘。

  当然,测日影是大事,不会那么简陋,古人使用的仪器叫“圭表”。所谓“表”,就是直立的杆子(或石柱),“圭”是平放在地面测定影子长度的刻板。正午时分,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它的影子,根据影子的长度变化,就能了解太阳的运行,影子最短时是夏至,最长时则是冬至,以此确定回归年。

  据刘晓峰教授介绍,殷商时已经掌握“日中测影”,即以圭表测量日影的科学方法,在技术上完全可以精密地测定冬至的日期了。

  到了西周,为迁都地理位置优越的洛邑,周公主持了一次寻找“地中”的著名天文观测,“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即“影”),求地中,验四时”。

  简单地说,就是竖起8尺高的“表”,夏至的日影长1.5尺,冬至的日影长13.5尺,这种地方就是“地中”。以此为标准,周公在阳城(今登封)找到了地中。如今登封告成镇观星台南边,有“周公观景台”,这是唐代天文学家建的纪念性石圭表,其尺寸与《周礼》的记载相合。

  冬至和夏至这样的时间节点,很多文明都发现了,并利用圭表呈现日影的长短,古人发现了冬至和夏至。别看这办法简单,却十分管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都是世界最高水准。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认识到了冬至这样的时间节点,形成了很多庆祝太阳复活的仪礼。但作为农耕民族,中国古人显示了更高的智慧,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们逐渐将季节细分,战国成书的《吕氏春秋》,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的名字,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标识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所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已经与现在完全一样。

  就这样,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弄清了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的规律,洞察了这些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三、斗转星移丰富节气内涵

  在二十四节气的建构过程中,星象和物候逐渐被纳入进来,使二十四节气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看星星,是古人认识季节和时间的另一途径。古代没有污染,夜晚星空灿烂,美得让人心醉,长年累月看星星,人们发现星空有着无穷的奥秘。北极星永远安定地挂在北方,北斗七星则不断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于是,他们在星空中发现一个巨大的钟表表盘:北极星的表芯,北斗星是指针,那么时间刻度怎么办?聪明的古人把星空分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个星区,每个星区选出七个星,组成二十八星宿,这就成了表盘上的刻度。看着斗转星移,古人就知道了时间和季节。

  这个发现很快融入二十四节气体系,成为节气的天文定位。《淮南子·天文训》就是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定二十四节气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大河报》2016年12月17日第12版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周兵]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
下一条: ·全面深入推进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
   相关链接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龙晓添]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余仁洪 主编:《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文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