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汪静波]反虚构、解神话与政治化
——重读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
  作者:汪静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5 | 点击数:4125
 

  20世纪后半叶,生产文化的形式变得更新颖,却只是以更隐蔽的方式来强化原有认知,并未改变人的意识。照片、刊物、影片等,在这些场域中呈现的能指背后,皆有更为固化现实的所指。这些镜像的目的,是美化现实存在中的对象,掏空其沉重的、存在瑕疵的历史性。照片作为语言的替代品,有改造的力量,能与观众建立亲密关系。它往往在内部灌注了另一种意义,世俗以神话的形态呈现,将人推拥成神,删除人性与现实性。而信息更丰富的刊物同样取消了变化的可能。在其中多见现实的投射,“周刊便是个真正主管意识与建言的行政基地。”[6]这一场域内,现实以自然化的方式被固定下来。如小布尔乔亚沉溺于“星相”,来对现实进行纯粹组织和写实描述。对中产阶级而言,它更进一步将刊物作为了将贩卖进行自然化的统治手段,对山峦进行促销,风景、人都以象征或是类型存在,失去了历史意义。在动态的影片中也是如此。嘉宝的脸蛋之美是本质的、静止不动的。“人会在人的影像中迷失,有如迷药一般。”[7]巴特对于缺乏呈现历史根源的作品接受度极低,他追寻镜像对于历史性的表达,可资产阶级对于历史性的消解,自然化的谎言又无处不在。在卡山的影片中,(资本主义的)国家是绝对公正者,是反犯罪、反剥削唯一可能的求助对象。最后白兰度的痛苦升天,其实是对资本主义的永恒进行了被动承认。

  其实在这些场域中,所指并非都能为人接受,一旦所指凌驾于能指之上,失去了“自然化”而直接显露真实面目,就显得僵硬笨拙,为人所弃。罗兰·巴特认为“自然化”是被接受的重要前提,这与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又似有某种类似之处,两者相同的对颠覆的渴望,对摆脱现状常理的要求,有着奇妙的历史性的契合。

  要摆脱的常理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阶级。阶级无处不在,又因其“自然而然”被人作为天经地义的常理接受下来。在民族、国家、社会的意义上,国家是任何个体的统治阶级,布尔乔亚时代,资产阶级要反对神或君主的专断恣意,使世界理性化。而如今“只要精神错乱有一个合理的原因,就可以被指为罪状。”,并无进步。白人自认是黑人的统治阶级,白人生来当神,黑人唯一完全令人安心的形象是当白人的童仆,这彰显的实际是文明的不合理。西方是东方的统治阶级,以一种非侵入的姿态侵入东方,在强调不朽情境、大自然的图解的同时,剥夺了东方的特征与历史,不可能无邪。

  总而言之,阶级的统治与被统治,还是以经济基础与身份地位决定。真正的上流阶级非常短暂的牺牲,就能将日常幸福的象征永恒化。而作为统治阶级的布尔乔亚阶级,其常理是将道德自然化。混淆政治秩序与自然秩序,哄骗市民单调思考,无法发现秩序的不足。在文化方面又进行了有心的人为造设,用一种轻盈、纯洁、精神性的所谓“文化”,来彰显不朽,哄人忽视沉重有瑕疵的意识形态。巴特对以种种自然化手段统治世界的布尔乔亚阶级心存抗拒,对小布尔乔亚阶级也不抱希望,认为小布尔乔亚阶级自我盲目,平淡无知,要一切得到可见报偿。其套套论懒惰、空洞、虚无,却给他们带来安全感。无产阶级仅仅在新式文化的镜像场域内以被塑造的面貌出现,原始的无产阶级置身于革命之外,尽管无法为人忽视,其本身也缺少巨大的革命力量。

  罗兰·巴特似乎持全然悲观的态度,对任一阶级都不抱希望。日常的琐碎事物在我们每天接触下已然使人无法动弹,新式文化又裹挟着固有的一切,以无孔不入的形式渗入我们的生活中,使大众越发胶固于当下的现实。其实因新式文化在20世纪后半叶大量兴起,罗兰·巴特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捕获的大众文化符号其实为数不多,反倒是在文化镜像中的呈现更能引起他的注意,它们悄无声息地席卷全球,罗兰·巴特对其投入了异乎寻常的关注。“许多人感到马克思主义受到质疑也是因为资本主义本身的变化。它不能适应以消费而不是以生产,以形象而不是以现实,以媒体而不是以纺织厂为中心的新型资本主义。……这是个从头至尾就被幽闭恐怖症所掌控,充斥着符号和常规的世界。对这一世界的感觉导致结构主义的诞生,结构主义研究产生人类意义的隐秘代码和常规。20世纪60年代既令人窒息又活跃时髦。有过对综合知识、广告和商品至高无上的权利的焦虑。”[8]在这些崭新、充满活力又令人窒息的观测场域,罗兰·巴特做出了解码的努力,但因阶级通过新型文化的悄然固化尤为令人不安,运用符号学来伸张马克思主义是罗兰·巴特的主要着眼点,所以他进行解码的方式,总体而言又不过是运用阶级性、历史性和民族性进行对应解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薛伟平]上海牙雕:突围于“濒危”与“非遗”之间
下一条: ·[林海聪]民俗学的“新声”与“新生”
   相关链接
·[石子萱]试析普罗普的“回合”概念·[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胥志强]民俗学中本真性话语的根源、局限及超越·探寻中华文化脉络根源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主题活动启动
·[李光荣]论哈尼族神话的“期待原型”·张贤亮:信仰危机是社会浮躁的根源
·[宝音达]《江格尔》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及其文化根源·[刘道超]七七丧俗发生发展之根源探析
·[刘晓春]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黄景春]论我国冥婚的历史、现状及根源
·[希腊]安东尼亚德斯:《史诗空间──探寻西方建筑的根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