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任敦姬]“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作者:[韩]任敦姬著 沈燕译 彭牧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19 | 点击数:13593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几个世纪以来,韩国主要是一个农业社会,绝大多数国民从事的是农业生产。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快速工业化,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了城市。在此期间,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对韩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西方化三者的同步进行,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快速消亡。而与此种生活方式相连的古老艺术、仪式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的表达形式也随之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它选定那些有价值的被现代文明推向灭绝的表达形式,保护它们,并保证它们得到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被定义为音乐、舞蹈、戏剧、游戏、仪式、武术及其他相关艺术与工艺,还有在历史上、学术上和艺术上有巨大价值的有关食物及满足其他日常所需的生产技术,其中包括带有地方色彩的产品。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形式,通过可见可闻的风格和技术来传承。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类文化遗产,那些知识渊博和技艺高超的人——也就是拥有某种特殊技艺或技术的人,就被认定并被鼓励将其技艺或技术传授给他人。从字面意思来说,这种持有某种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造诣或技能的人,被称为“维护者”(maintainers),但在韩国更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人间文化财”(in’gan munhwaje),意思是“文化遗产人”(human cultural heritage)[ human cultural heritage主要指的是“维护者”这类人,因此译为“文化遗产人”。——译者注],翻译成英文则为“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s)。

  20世纪60年代,韩国建立的这个体系,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很多韩国人来说,“文化遗产”意味着古老的房屋或其他固定可见的前代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因出众的艺术性而得到认可并值得被保护。根据这样的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建筑物所具有的持久性,它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也就很难像固定物体一样被包含在文化遗产的概念中。

  在所有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韩国独特的民俗(folklore)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人们大多认为,民俗低于社会精英的高雅艺术(high arts),它多少显得幼稚,并不值得被保护。很多人还认为它是发展的障碍物,需要的是消亡而非保护。最终,再也没有人来学习民间艺术(folk arts),它们的消亡似乎成了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旧有的生活方式逐渐消解,于是,和过去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民俗也将逐渐消失。我相信,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或其他政策没能得到执行,那么很多民俗表演(folk performances)将因得不到保护而消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爱川纪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
下一条: ·[杨利慧]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
   相关链接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