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施爱东]关于“公祭”的文化批评与地方诉求
——学术是否应该干预生活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9 | 点击数:6625
 

  学者们往往喜欢对社会进行分层,把特定区域的人分为“官”和“民”,而且自作主张地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同时,学者们先验地把自己设定为站在“民”的一方。这种划分多少有点自作多情。如果我们深入其中就很容易发现,在真实的地方社会,“官”往往是“民”中的精英分子。地方文化的搜集、整理和阐释,往往都是由地方精英来执行的。甚至许多地方官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些陋习,往往也是这个地区民众的普遍陋习。在对于地方文化的理解上,“官”与“民”并没有明显的对立,反倒是我们这些外来的学者,更容易从异文化的角度把他们一同视为“当地人”。我在北川的考察中,对这一点感触尤深。

  由于知识结构、价值立场、利益牵扯的不同,学者、媒体,以及当地民众,恐怕很难站到同一个立场。公祭活动对于地方文化建设的意义,恐怕只能等历史来回答。

  3.借助共同知识生产新的传说

  被学者们批得最狠的,莫过于湖北竹山的女娲公祭。

  竹山经济最大的潜力股莫过于绿松石,据说其地质储量约达5万吨,占了全世界储量的70%。竹山一直在宣传他们的绿松石,2005年5月还曾举办过一个盛大的“中国竹山首届宝石文化节”,尝到一些甜头,但影响不大。

  竹山人崇奉女娲,在许多民间文艺形式中,还残存有大量的女娲神话,各地还有众多诸如女娲山、圣母山之类的地名。女娲文化的中心点在宝丰镇,这里有个年代久远的女娲庙,始建时代不可考,另外还有女娲抟土造人大席场、女娲青锁等古迹和景点。

  随着举国上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展开,竹山人意识到可以更好地利用女娲传说这一无形文化做些文章,正如竹山县委书记所说:“20世纪80年代发现了世界最大的以绿松石为主的五彩石矿带,与《山海经》中‘女娲炼五色彩石以补苍天’之说不谋而合。”

  他们自此开始把绿松石与女娲炼石补天的“五彩石”捆绑在一起进行宣传。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在关于女娲文化节的新闻报道中均采纳了竹山县提供的新闻通稿,特别提到“竹山占世界总储量70%以上的绿松石,即是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五彩石。”宝丰镇的官方网站上,更是把有关绿松石的各种资料归在“女娲文化”频道。

  据曾经参加2005年“女娲文化暨民俗旅游研讨会”的部分学者介绍,宝丰镇上上下下,无论官员还是普通农民,对于打造该镇女娲文化一事都寄于很高的期望,认为这一举措不仅能改善他们的交通和生活,还能拉动他们的旅游产业,似乎并没有出现“长官意志”与“民众意愿”的对立。相反,竹山为了办好节日,除了建好女娲山风景旅游区,宝丰还挖掘和整理了彩船歌舞、快板说唱、竹山牌子锣、民歌、剪纸、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整治了集镇环境卫生、加强了大堤和宝丰大桥的建设。自宝丰集镇至女娲山山顶的水泥路,受益村民达一万余人,沿途村民莫不拍手叫好,曹家湾村民更是喜形于色,集资过程中,沿途群众还主动捐款相助。

  竹山绿松石,只是全国无数矿产资源中的一种,如果只是单纯的商业宣传,效果极其微弱,而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炼石补天,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知识。借用共同知识来宣传地方风物特产,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被学者们批也好、捧也好,竹山已经名扬天下,竹山与女娲的关系也被人们牢牢地记住了。今天的我们都知道绿松石与补天石的关系是一种当下发明的虚拟的关系,但将来的竹山人呢?还有那些不明就里的外国人呢?他们会把这种关系当成一个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会不断赋予它们各种美好的想象,会为绿松石加上许多额外的附加值。

  2006年的女娲祭坛开坛大典上,“女娲山一卖香火的,5月18日这天就卖了1000多元 ;21日这天,宝丰镇各旅社住宿的游客还是爆满。”至2007年,“两届女娲文化节,共签约项目65个,协议资金6.9亿元,绿松石行业更借此跃上新台阶。”其中还有一些是中小学教育项目。

  竹山借助于“女娲文化”的共同知识举办公祭大典,虽然招致外界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活动却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一,提高了竹山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客商;二,使竹山成为知名的绿松石开采、加工、营销中心和知名的女娲文化传承地;三,完善了宝丰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教育、卫生建设。

  如果我们把这一事件放在民间文学的生产、传播的角度来看,竹山人无疑正在生产一种新的民间文化、一个新的传说。民间文学所反映的,本来就是民众的意愿,而不是历史的真实。民间文化从来就是以反映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利益、意愿为主,而不是以表现历史真实为主。

  至于公祭的决策程序是否合法,活动过程中是否有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违章摊派、强拆民房等行为,那是法律层面的问题,自有法律去追究,又关学者底事?这类问题当然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许多学者指责那些大搞公祭活动的地区“穷折腾”,葛剑雄就曾指出,“这些祭祀地一般都不是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最近更扩大到一些贫困地区。”

  其实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难理解,正因为不是中心城市,工业欠发达、商业欠发达、传统的经济资源比较匮乏,才导致贫困,才更有必要绞尽脑汁挖掘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以期借助文化的东风,把当地的特色产品推向市场,打开新的局面。

  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都得造出点声势,这对于那些好不容易撞上一次机遇的地区来说,就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了。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襄樊会认为“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是襄樊不容错过的机遇,抓住并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机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假如对这一机遇视而不见,我们将愧对历史、愧对时代、愧对市民、愧对后人。”

  4.民间文化不应受到“真实性”的束缚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偏远地区发现除了自然风光,异质文化也是一个卖点,于是相继开发一些民俗旅游项目,此举招来了猎奇的游客,但也招来了严厉的文化批评,被学者们指斥为制造“伪民俗”。著名学者俞吾金说:“所谓的伪民俗,指的是受商业利益驱动的、趣味低俗的、粗制滥造的民俗。其虚假与肤浅的特点破坏了民俗的自然与淳朴。制作或再现这种伪民俗的动机是为了营利,而不是恢复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争抢文化名人的闹剧、虚构伪造文化名人历史的怪事,无不与‘孔方兄’有关。”

  伪民俗的制造显然与文化的自卑心态有关,像北京这样的文化名城,根本无须通过伪民俗来招徕游客,而偏远地区正因为资源匮乏,才更需要夸张地放大一些异质文化,甚至人为制造一些新的卖点,以凸显地方特色,提升地方知名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绍兴儿歌的地气与人脉
下一条: ·[管彦波 李凤林]西南民族乡土传统中的水文生态知识
   相关链接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张举文]文学类型还是生活信仰:童话在中国的蜕变及其思考
·[英加布]藏蒙汉地山神煨桑诵文及“世界公桑”仪式·[王晓葵 雷天来]“祭祀”与“纪念”之间
·[陈泳超]神话的当代性·[邵凤丽]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的互构性关联研究
·[张隽波]革命节日的百年流变、纪念与再造·诺布旺丹:《艺人、文本和语境: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格萨尔史诗传统》
·[蒋原伦]媒介文化批评:文化研究的一种方式·[林海聪 王霄冰]从清明公祭传统的演变看礼与俗的关系
·吴地端午节文化习俗与众不同 苏州公祭伍子胥·[王霄冰]国家祀典类遗产的当代传承
·[王霄冰]仪式的建构与表演·文化传承还是商业炒作?
·[田兆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解·[李向平]中国信仰的现代性问题——以国家公祭圣祖-先贤为例
·[萧放]春节——祭祀的节日·[刘锡诚]全球化与文化研究
·[胡鸿保 张丽梅]从事民族志:马凌诺斯基与格尔茨·[刘晓春]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