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钱茂伟]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史性质及意义
  作者:钱茂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2-24 | 点击数:6889
 

  二、口述史是双向建构的当代史

  有别于传统间接单向的历史研究,口述史是一种双向直接的当代史建构活动。这至少有三层意思。

  1.口述史是一种历史研究。口述史作品是什么?很多人说是史料,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史料,是现代学术研究视野下的概念,是指可据以讨论的文本(包括文献、图像、录音、录像等凝固化的东西)。这是一种外在的泛指,不是内在的特指。口述史作品是史料一种,研究者自然可称之为史料,但这绝不是口述史作品自身的特征。口述史本身是一种经研究后形成的历史作品,它是通过采访人与受访人双向历史认识互动建构起来的历史作品。只是,从历史书写与历史研究二分理论来看,口述史作品是历史书写作品而已。历史书写与历史研究,两者只有初级加工与深度加工之分,不存在天生的史料与研究之分。

  历史记录有两种,一种是及时记录,一种是事后回溯,口述史属后者。口述史是一种有意识的专题性历史回溯,有意识的系统回溯就是研究了。口述史是建立在采访人问题框架下的询问。在初步调查基础上,设计出相关的问题,直接面对面地搜集资料,从而获得想要的历史答案,然后建构历史文本,这是一个研究过程。这种系统的回溯,可以记录下一个人完整人生或某一段人生故事。

  复杂的口述史建构,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口述与文献相结合的。只有当受访人完全没有文献记录的情况下,才会依赖口述史本身。这可能是一种更为全面的研究,因为在文献之外,多了历史当事人的口述。口述史的研究性,要求我们提升口述史的研究性含金量,而不是简单的记录下受访人的说话而已。简单的口述史,谁都能做,但复杂的口述史,须由专家组织。要问出高水平的问题,须有复杂的思考与技巧。

  2.口述史是直接的历史研究。传统的历史研究,主要是一种由文献到文献的间接研究;这种理解是否符合当事人的意愿,不得而知;而且,似乎也不需要征求当事人的意愿。而从当代史领域产生的口述史则突破了这两大限制,它是面对面的双向建构活动。口述史研究,不经由文本,直接与受访人接触,所以称为直接的历史研究。研究人员抛开文本,与历史人物进行直接的面对面沟通。直接的沟通与交谈,实际是对历史人物的现场研究,有人称为“口头治史”[11]。采访人心中要有一部当代史,将特定的人物与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段加以思考。事前要对受访人有初步研究,采访过程中要及时研究捕捉临时透露出来的有用信息,事后整理成稿时仍得进一步梳理重要信息,以便下一步补充采访。成熟的口述史,是建立在不断的逐步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口述史是双方建构的历史,是当事人自我认知历史,也是采访人的好奇追问史。此前,传主自己都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历程作过系统的梳理,他们的历史记忆未加整理过,不知道哪些要记录下来,而现在是历史人物想留下什么就留下什么。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可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要什么就可问什么。这种双方均可满足的双赢式历史建构活动,是此前不太容易出现的。共同的建构有望克服更多的历史认知盲点。口述史不同于文书与记者的记录工作,它更近于史家需求,是用史家的技术要求与理念去创造新的历史记录。某些不理解或注意不够的东西,可以在双方的不断沟通中得到纠正或重视。以这种方式留下的文本,有可能更为精确,更能细节化。

  3.口述史是当代人治当代史。口述史的受访人是当代人,采访人是当代人,所以口述史是一种当代人研究当代史的活动。中国一直有一种当代人写不好当代史的观念,这应是君史时代的特点。在公众史时代,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书写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群体不能逃避的职责”[12]375。从公众史角度来说,当代人治当代史,优点更明显,“当代人能直接观察、亲身感受、耳闻目染当代史本身,至少能部分地直观到历史的所谓本来面目”[12]379。口述史有可能留下普通人对当代历史的认识。普通人的历史认识,指他们对大历史、小历史的独到观察与体悟。某些个人的体悟,相当到位,绝对不逊色于历史学家。口述史离生活世界更近,比传统的通过文献接近历史。历史是当事人的历史,当事人最了解事情过程及相关的社会关系。所有人的历史认识,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一定的知识背景下形成的。当事人处于事局之中,处于人际网络结构之中,他们对自身历史的直观认知,显然真于他人。如果当代都写不好公众史,则异代更为困难,因为少了当事人的回忆,很多材料都不存在了。我们的口号是,留下当代人对当代史的理解,不要等待后人来理解。

  当代人治当代人物史,开创了主动留史的新模式。人类一直处于被动留下史料阶段,前人留下什么资料,后人只能用什么资料。口述史的发明,开创了主动留史的新阶段。过程性的历史,多存于人类大脑之中。口述史采取了更为主动和接近本真历史的研究方式,能直接从大脑中搜集历史记忆。当代人共同的、直接的双向沟通活动,将历史研究、文本建构工作提前了。主动存史的优势是,采访人有较大的选择余地。采访人在制订口述计划、实际访谈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有目的地查寻和发现历史[13]。口述史是“历史学家希望给历史留下什么”,而传统史料则是“历史给历史学家留下了什么”。采访人有可能搜集到更为完整的历史资料,有望留下更多的有意义的历史资料。说到当代史,人们总会说忌讳多,太难写。笔者以为这种认知要加以细化的分析。从利益避忌来说,君史与民史写作均有这种限制。不过,从正反面来说,则有较大的区别。异代修史,当然可以超脱利益圈,写出当代人因利益避嫌而不敢讲的东西。至于讲述正面事迹与人之心态,当然是当代人强于后代人,当事人强于局外人。历史当事人活着的时候动手写作个人史,显然强于当事人死后的追述。在口述史模式下,采访人具有足够大的获取史料的空间,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术意愿,多角度、多层面来获得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相关史料。完整的口述史要提供三种版本资料:一是声音版本,二是图像版本,三是文字版本。这也就是说,口述史有可能将受访人的声音、形象记录下来。不仅能拍摄到受访人当时的形象,还可翻拍到受访人此前的老照片。还可以从受访人家中搜寻到相关的档案资料(文字、证件、证书等)。从我们的宁波籍全国劳模采访活动来看,主动存史至少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私有档案的公开化。某些劳模家中,保存着丰富的个人档案资料。这些材料藏于家中,是作为私有文献存在的,外人并不知道。我们的翻拍,使这些私密材料得到公开化。二是散乱材料的集中化。某些底层的工农劳模,缺乏档案意识,材料的保存四零八落。我们的搜集,有可能使之集中化保存。三是生前主动搜集。中国人缺乏超越意识,一旦老人离世,有可能将之有关的物品销毁。我们趁老人活着的时候,主动出击,有意识地到其家中搜集材料,就有可能避免出现这种不测。总之,这是一种有关历史主人的资料全面搜集活动,是一种抢救历史的活动。其次,某些疑难问题可以当场得到解决。在前代史模式下,历史对象已经故世,某些疑难问题,无法当面求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段晴]新疆山普鲁古毛毯上的传说故事
下一条: ·[卢梦雅]早期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民俗的辑录和研究
   相关链接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徐宝成]明清易代:惠世扬形象的多维建构
·[罗瑛]视觉描述与族群边界:历史书写中的景颇族认同考察 ·[祝鹏程]史实、传闻与历史书写
·当代西方口述史学发展的主流趋势·[梓皓]跨学科的口述史
·[唐纳德·里奇]技术带来改变:口述史学的最新趋势 ·[姚力]中国视域的口述史学
·[初雪]学科与流派: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杨祥银]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
·[姚力]我国口述史学的困境与前景·国内“口述史”研究倡导者
·[闻黎明]略议“口述史”·[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下)
·[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钟少华]中国口述史学漫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