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薄松年:新春话年画
  作者:薄松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2-14 | 点击数:10033
 

  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勃兴,各地木版年画中的戏曲及传说故事占了相当比例,包括地方戏、小说、评书、曲艺、传说、小曲等。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剧目,内容上充满强烈的反封建精神,歌颂了抗敌报国、除暴安良的英雄;赞赏着铁面无私、公正廉明、为民请命的清官;肯定具有反抗精神,敢于冲破封建藩篱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年画反映出人们的爱憎,老人们常常对着年画故事向下一辈“说古”,其中蕴含着传统道德的教育,寓教于乐,是精神文明的形象教科书。戏曲故事和民间口头传说中往往有多种版本,彼此有很大差异(如《孟姜女》、《王昭君》、《白蛇传》等),这也在木版年画中有所体现。同时木版年画中还保留了不同时期戏曲服装研究的视觉形象,显示出戏曲的发展和变化。在当时没有照相技术的情况下,为研究戏曲史、小说史、民间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木版年画中有一些神马供新年祭祀所用,就内容而论,其中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等,种类丰富而庞杂。在新年祭拜的多为赐予人间福荫之神,对祖先祭祀则体现着慎终追远的道德传统。以神像而论,越到后期种类越多,在祭祀中各有特点,如各行业祖师的神马,包含着对创造者(如鲁班、蔡伦等)的尊仰;有的对中华民族有着凝聚作用(如妈祖),这些不能简单地以封建迷信视之。19世纪后期中国处于激烈动荡之中,列强入侵激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和改革图强运动,木版年画顺应民心、与时俱进,及时而生动地将时局变化反映在画面上,从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以及后来的军阀混战,都有形象记录。木版年画还表现了社会的变化,如清末的女学堂习武,上海四川路的新城市面貌等,构成一份形象的近代画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民间木版年画绝不像有些人贬抑的那样“粗俗”,它在艺术上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意匠和审美价值。木版年画的基调是欢乐喜庆的,其艺术手法与节日的欢乐氛围协调合拍。如前面提到的善于巧妙运用象征、寓意、谐音的手法,以美好形象反映吉祥内容,构图饱满,多用红黄蓝绿等原色,巧妙搭配,华丽强烈富于装饰性,形象适当夸张,情节鲜明生动突出,而且不同地区风格殊异,百花争艳、群采纷呈,具有乡土气息。年画匠师多为粗通文墨的农民和生活于下层的画工,艺术上继承唐宋绘画的优秀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们强调对生活的熟悉,作画要“知人、知物、知时”,了解群众的审美爱好,主张“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他们并不死板地模拟生活,作画时讲究“真假虚实,宾主聚散”,有的画面常出现出奇制胜、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结合生活环境和节日装饰的需要,量体裁衣,创造出多种形式:门户上有门神门画,堂屋里有中堂画,卧室的墙上有四扇屏,炕头上有炕画,窗户上贴窗画,灯笼上糊灯画甚至牛棚马厩门上也贴祝福六畜兴旺牛马平安的画……再配合以大红对联和玲珑剔透的剪纸,把节日环境装饰得花团锦簇,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新时期需要新年画

  清末之际,现代印刷从西方传入,严重地冲击着古老的木版年画,传统的年画生产从而衰落,逐渐被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所取代。上海等地的一些画家吸收西洋水彩画及炭粉擦笔画的技巧,并融合传统年画的形式进行创作,首先运用于商业广告画之中,上面都印有当年的节气表,被称为月份牌画。虽然缺少木版年画那样朴实刚健的民间乡土气息,但画风细腻柔和,形象生动逼真,却也获得社会大众的喜爱和肯定,后来单独作为年画发行,习惯称为“月份牌年画”。其内容除了表现时装美女外,历史故事、戏曲娃娃等也占相当比重,还曾出现《木兰荣归》等优秀作品,在木版年画之后发展为新的年画品类。此时木版年画也并未完全灭绝,武强等画乡的制作仍在山区乡村销售。抗战时期一些美术家利用民间形式创作了宣传抗日的新年画,在根据地物质缺乏的条件下采用了木版水印的技艺,使木版年画又获得新生命。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在此基础上发展成适应人民需要的新年画,作品的艺术质量逐步提高,产生过不少优秀作品。在“文革”中,年画被视为“四旧”横遭摧残,后来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大好形势下很快得到复苏,一些美术家投入创作,发行量逐年跃增,至1981年全国发行年画1500多种共计7亿张,其中《女排夺魁》还创造出发行8万张的业绩。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速,经济和文化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西方文化蜂拥而来,与传统文化出现猛烈的冲撞。时代的转型,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面貌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此后没有几年的时间,年画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

  不过,年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更鲜明地彰显出来,在美术史、民俗学、社会学等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历史研究中也成为难得的形象资料。2006年木版年画率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其全方位的进行普查研究,对传承人加以保护,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年画是否应该是进入博物馆的历史遗产而不能再生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我认为年画仍然有其生命力的。关键之一是引导人们对传统的年俗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近年来一些青年倾心于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圣诞节、情人节的热情远过于传统的春节,甚至有人认为过年已失去意义,“因为现在生活好了,好像天天过年”,把过年单纯看成是一般物质享受甚至是吃喝玩乐的水平,而没有认识到年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我曾两次在国外过圣诞节,特别在美国感到举国狂欢的气氛,与节日相适应的艺术,如各种形式的圣诞树、圣诞老人、雪女郎等造型充盈着家庭布置商店橱窗,带红绿白圣诞色的工艺品琳琅满目比比皆是。其实论生活水平西方一些国家要比我们高,从历史看,美国的历史也仅有两百多年,但他们对节日文化历史遗产的热情使我感触良深。我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应该更丰富而非贫乏,不可缺乏文化素养,过节应像个过节的样子。从这一点出发,装饰和点缀节日的年画应该推陈出新而非消亡,新时期是需要新年画的,关键是如何适应转型期的特点加以正确引导。

  (来源:人民政协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5年02月09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讲座】王晓葵:“记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战争和灾难为例”(11月21日周五14:00)
下一条: ·【讲座预告】当代韩国民俗的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