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朝戈金: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14 | 点击数:6616
 

  追寻口头传统的“足迹”

  人们对口头传统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虽然人类会说话的历史很久,但我们更倾向于崇拜文字。在西方文明传统中,如果说某人是绅士,他需要社会地位比较高,会读书识字、彬彬有礼;在中国也一样,做先生的人要读圣贤之书、熟悉孔孟之道等。西方开始关注口头传统、民间诗歌可能得到18、19世纪,为什么到这一时期才开始关心?因为在这时,欧洲开始了资本主义革命,从英国的圈地运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欧洲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德国为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进入到城市,德国开始有了大机器、大工业。格林兄弟这些文化人就开始担心了,觉得新兴资产阶级背叛了日尔曼的民族精神,那么,日耳曼的民族精神藏在哪儿呢?他们说藏在农民的诗歌中,结果农民都离开土地进城当工人了,怎么办?于是他们开始大量搜集民间诗歌。民间诗歌开始消失时,恰恰是少数有觉悟和内心充满担忧的、害怕自己民族文化传统断掉的人奋起工作之时,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就给我们留下了很有文化价值的东西。

  真正开始关注口头传统是到20世纪中叶,古典学学者、传播学学者、结构人类学学者、文化学者们开始讨论这样的问题:人类会写字,也会说话,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书写文化对人类大脑、心智和文明的进步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针对后者,学术界形成两派观点,史称“大分野理论”。一派观点认为,人类发明和使用了文字,这是巨大的进步和飞跃,数学的高次方运算、逻辑学的法则等人类比较复杂的高级活动,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支撑和发展。另外一些人不这么看,像斯特劳斯,他写过《野性的思维》这样的书,来研究原始人或者当代无文字社会,认为文字的使用对于人类头脑的复杂化固然会产生作用,但作用没有那么巨大,即便不识字的野蛮人,也懂得因果关系,也知道用力推动一个物体,该物体就会移动,而且很多民族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出了自然科学的很多知识,也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还具有天文立法计算的能力、工艺加工的能力等。

  这些研究逐步揭示出一个规律: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发明的两个伟大的东西,文字是依附于语言的,语言是更为广阔、更为基础性的。发展至今天,据统计,全世界大概有6000种语言,保守来说有5000多种语言,而真正流行使用文字的,大约不到100种。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地球上每个角落的各种各样信息交流中,主要途径还是口耳相传,而不是书写。当然,在后工业化时代,全球文化的整合、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一体化,在极大地挤压着这些传统文化,许多濒危小语种迅速消失,据统计,大概平均每两天就有一种语言消亡,南美亚马逊流域、南太平洋岛的很多土著语言,非洲许多部落的语言等都在我们眼前消失了。最近有人统计说,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面临消失危机,比如赫哲语,只有一些抢救和保护非遗的专家和地方民间传承人在试图挽救它。其实,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多面临这一情况。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如果使用范围过窄,它的存在基础就变得岌岌可危了,因为你跟本民族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变得很少了。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专门的濒危语言项目。语言是一个民族属性最直接的载体,随着语言的消失,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它所掌握的特定的关于宇宙和自然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医药学知识、矿物学知识、植物学知识等就会随之消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分出的非遗的五个大类中,口语是特别重要的。民间的知识很多都是通过口头传统完成的,而不是通过书面文化,可能你在河南种地,或者你在内蒙古自治区牧马,你的知识从哪儿来的?不是你父亲给了你一本关于耕作基本知识的书,而是在实践中言传身教完成的,这些东西很不简单。我在内蒙古锡盟白旗下过乡,知道养一匹马是极其复杂的事情:从小要观察马的特点,从它的骨骼、身架到毛色到家族遗传,这样才能选定种公马;等马长到三四岁时要驯马;夏天马出大汗,要用刮汗板刮汗;马长期奔跑后,不能立即卸下马鞍等,这些内容很少在书上看到,都是口耳相传的。

  口头传统同时又统辖着其余门类,比如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我们在我国南北方见到的大量活动,很多都是口耳相传的,如北京的妙峰山庙会就是通过口头传统实现的。其他生活知识也一样。你被蜜蜂蜇了,将榆树叶或杨树叶拍上去就能消肿,但你很难找到一个“民间知识大全”,上面讲述被蜂蜇了怎么办?中暑了该怎么放血?遇到蝗虫后该怎么处置?久旱不下雨该怎么求雨?这些知识怎么来的?很多东西都是口耳相传,这是非遗的特点,而且要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不断生长、积累和发展,像知识树一样,互相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这些知识的增长,反过来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大量知识和技能。文明和进步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我们的祖先通过对自然的长期观察,对物候气象的观察,使庄稼逐步变得高产和稳定,小麦、水稻等大量植物的栽培技术就是这么来的。

  不是所有的生活知识都有教科书。人类的知识是汪洋大海,进入教科书、成为书写文化、变成经典的只是少部分。民间知识很庞大,我们不能斩断了文化传承,不能让大量宝贵的知识消失在工业化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消失在如今的课堂上、消失在人类的记忆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4年7月1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尴尬处境
下一条: ·[梁保尔 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