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蒲娇 马知遥]“非遗”视角下的天津皇会传承发展研究
  作者:蒲娇 马知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1-10 | 点击数:8205
 

  一、天津皇会缘起

  皇会,起源于民间“娘娘会”,最初是天津本地民众为感恩妈祖庇护而进行的酬神、谢神的民间庙会活动。有文字可考的起源时间为清康熙年间,据徐肇琼所撰《天津皇会考》载:“皇会乃酬神所献之百戏也。至皇会之始,有谓因康熙三十年(西历1691)圣祖幸天津谒天妃宫时,民间作百戏以献神,又借此以娱圣祖,于是有‘皇会’之称”。而实际上,在此之前的百年间,天津皇会已有较为简单的祭祀活动,只是出会规模较小,参与人员多为船工渔民。皇会会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三月二十二日,共计九天。每逢会期,娘娘宫一带定是人山人海,各地民众大规模进香朝拜、观会看戏、贸易往来,会亲访友,创造了“全国唯一之神话盛事”。《续天津县志·风俗志》对当时的繁荣景象就有如下记载:

  “(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预演百会,俗呼为‘皇会’……先之以杂剧,填塞街巷,连宵达旦,游人如狂,极太平之景象。”

  清代诗人樊彬的《津门小令》中也有载:

  津门好,

  皇会暮春天。

  十里笙歌喧报赛,

  千家罗绮斗鲜妍,

  河泊进香船。

  皇会在天津的兴起与繁荣并非偶然,而与天津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历史背景有着极大渊源。首先,天津地处九河下梢,自筑城设卫以来,本地百姓多依靠晒盐业与航运业营生。妈祖作为外来护航神身份传入天津伊始,与本地人民的精神、文化、信仰、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百姓,要面对“看天吃饭,看海过活”的生存困境,迫切需要得到一方神灵的护佑,因此对航海神妈祖的崇拜之情真挚而又虔诚,在为妈祖举行的酬神谢神仪式当中,他们极其投入。此时此刻,“没有核心权威,没有专门的僧侣,没有言简意赅的信条,没有至高无上的仪礼,也没有要求所有人遵奉的原则” [1](37)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将皇会作为一种人与神之间对话、沟通的桥梁,把自身情感宣泄在了尽情的广场狂欢之中。此时的皇会,虽以酬神娱神为目的,却又有民众宣泄内心和自娱性质。其次,“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本化遗产的存在,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总是以满足百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2]庙会的举办十分符合民众对神灵崇拜意识中的实用风格。纵观妈祖信仰在天津的发展轨迹,从早期只具备单一功能的航海神,逐渐演变成集求子、问医、求财、保平安等功能为一体的地方全能保护神,无疑反映出民众世俗要求和功利心理。同时,在皇会的拉动与刺激下,天津及周边外埠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这为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文化生活的丰富都提供了很大的作用。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是天津皇会的最后一次举办时间,随后沉寂了半个世纪之久。直至1988年,天津皇会才以“民间花会”的身份重现“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周”的舞台。自2001年至2012年,天津市政府、南开文化局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不仅恢复了“皇会”的美誉,并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时至今日,传统庙会的文化功能已经多有演变,神灵的威慑力和号召力已大不如前。但是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文化象征符号,妈祖信仰仍然在天津民众中占据特殊地位。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今日的皇会已经逐渐演化成一种将神祇崇拜、宗教信仰、问医求子、祈福还愿、赛会演剧、民众游观、会亲访友、社会交往、城乡商品交换等活动集于一体的庙会形式[3](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获颁牌
下一条: ·29古城代表发布《古城保护正定宣言》提四倡议
   相关链接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场域的文化流动与传承研究
·[黄晔 余永平]四川省泸州市金龙镇俗语保护与传承研究·[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陈芳芳 王丽婷]双重场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程启芳]仪式下的洪泽湖渔鼓保护与传承研究
·[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祝春燕]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乐都洪水火龙舞保护与传承研究
·[向柏松]自然生人神话演化传承研究·[尹笑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胡蝶 王娟]困境与出路:“僵狮子”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研究·[肖海明]试论清代《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
·[韦仁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隋丽]互文与传播:基于多媒介形态的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研究
·[邵卉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传统制陶技艺调查·[周福岩]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