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全国性民间文学类非遗研讨会首次召开
——民间文学传承压力大,期待生生不息
  作者:记者 牛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6-22 | 点击数:4980
 

  记录、保存、研究+活态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在非遗保护的视野之下,民间文学保护的核心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保护人民运用口头艺术的传统进行自我表达的自由,二是记录和保存这种重要的民族精神财富并揭示其内涵。”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的这席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长期以来,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在传统民间文学保护方面展开了搜集、整理、出版等一系列工作。2009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集成工程告竣。至2013年,格萨(斯)尔、玛纳斯、赫哲族伊玛堪3项,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我国非遗保护国家级名录中,民间文学共计125项,民间文学类非遗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77人。

  当前,学术界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和保护所覆盖的地区和学科都较为广泛。不仅对汉族、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家族等特色鲜明的史诗、神话等研究深入,而且涉及门巴族、珞巴族、普米族、撒拉族等人口较少的民族。同时,对民间文学内涵挖掘及保护传承,也从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文艺学、数字技术等多领域展开。

  “保护民间文学,不仅为了延续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同时,也为现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盛德说,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认真审视传统民间文学类非遗的现代转化与活态传承特性,顺应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相互作用的时代变化,科学探寻将民间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歌舞剧等新表现形式的途径,探索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民间是生生不息的,民间文学也是生生不息的。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每天所接触的媒体中,我们都能很清楚地感受到民间文学的活力。不要继续把现代技术视为民间文学的边界,不要再用城乡空间来区分民间。对待民间文学的当代命运,我们应当怀着乐观的心态。出现问题,要警醒;看到它的发展,要乐观其成。”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3年6月21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遗后时代的传承守望与思考
下一条: ·有热闹,有悲凉──专家研讨民间文学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刘魁立文集》(八卷本)新书发布会 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