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周福岩]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
  作者:周福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07 | 点击数:8433
 

      摘要:学科史上对民间故事研究在方法上经历过几次重大范式的更迭,它们都不自觉地触及了文学批评和传承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献比较和进化论立场上的推断足以概括民间故事始为学术对象时的研究特征。历史/地理学派重视文本的历史和地理因素,是第一个主张对故事全面考察并加以分类的学派;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并未从根本上超越以往的分类法,只是要求分类更加精细有效;列维 -斯特劳斯认为普罗普的研究是形式主义的,并从结构人类学立场出发展开对形式主义的批评。对在研究中“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的问题做出实践回应的,是以表演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学术尝试。表演理论意识到准确分析故事含义并非是单纯面对文本的问题,这一理论事实上暴露了故事研究中文本研究与传承 (表演 )研究的矛盾。

      关键词:文学批评 传承研究 自然主义研究 范式 故事形态学 表演理论


      民间故事研究归属于两个学术领域:一是文学批评,二是文化人类学的民间传承与闲暇生活研究。前者视故事及其讲述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或形式,并以作品为中心展开分析,力图发现故事的最终文旨和叙事规律。后者则以民俗生活为重心,视故事及其讲述为言语行为或人际互动的角色行为,力图揭示故事在社会传承中的特殊功能和文化意义。

      两种研究的划分是由口承文艺的特点决定的。民间文艺总体上不同于书写文艺。首先它没有具名的作者,在传承中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位潜在的作者。其次作品本身不定型,这不单是指它有着不可穷尽的异文,也指结构上它具有近乎无限的转换能力。再次听众/观众也不像书写文艺的读者那样被动,他们常与作者/讲述者或表演者处于面对面情境中,并参与作品的创造与修正。另外口承文艺与生活的距离太近以致很难把它从后者中分离出来。它没有书写文艺那种形式上相对于生活的对象化特征和自成系统的封闭性特征。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文艺显然不适合完全用一般文艺学的分析模式来处理。

      传承研究把传播纳入对民间文艺意义的揭示过程中,它强调从日常生活维度展开对民间文艺传播外部条件的微观研究。这种研究补充了文学批评,但它本身也不是自足的。首先学者们在田野中并不总能有幸获得相对于文本而言最精确隐秘的互动信息,他不能也不必穷尽对口承文艺表演背景的描述。这样判断哪些描述对文本意义来说是建构性的问题就会因研究者选题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其次口承文艺活动不像仪式那样易观察和相对稳定。这使得田野工作几乎没有修证的可能,就像用速写捕捉一个神态一样,很多细节性地考察将永远停留在印象的层次上。人们在依据这些印象对民间文艺内涵发表意见时要面临特殊印象和普遍判断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只有在两种方法综合的基础上才能解决。文学批评要保有对传承研究的开放性,传承研究也要具有对文学批评的传递性,如此才能把握口承文艺的民俗底蕴并对民众的普遍观念世界真正有所理解。

      以下将讨论的故事研究方法问题即是从这样一种理解的要求出发的。学科史上对民间故事研究在方法上经历过几次重大范式的更迭,它们都不自觉地触及了文学批评和传承研究二者间关系问题,情形颇为复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理查德·鲍曼]表演中的文本与语境——文本化与语境化
下一条: ·[王杰文]“实践民俗学”的“实践论”批评
   相关链接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场域的文化流动与传承研究
·[黄晔 余永平]四川省泸州市金龙镇俗语保护与传承研究·[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陈芳芳 王丽婷]双重场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程启芳]仪式下的洪泽湖渔鼓保护与传承研究·[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
·[祝春燕]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乐都洪水火龙舞保护与传承研究·[向柏松]自然生人神话演化传承研究
·[胡蝶 王娟]困境与出路:“僵狮子”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研究·第31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毛巧晖]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拟与消解·[隋丽]互文与传播:基于多媒介形态的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研究
·高荷红:《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黄瑜]广西三江和里“三王”神诞仪式形成和传承研究
·[王晓涛 朱吏]传统戏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柳倩月]中国民间批评史研究的理论范畴与方法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