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各国压岁钱习俗盘点:新加坡不比金额比红包个数
  作者:记者 杨铮 郭悦   摄影/图:周建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9 | 点击数:6392
 


红包

 

  今年春节,很多人发现,随着物价的上涨,压岁钱也是“坐地起价”。几年前的一二百元,现在基本已拿不出手,而发出去的一个个动辄上千元的红包也让70、80后叫苦不迭。

  记者发现,除了中国外,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也都有着发红包的传统。越南甚至同样饱受着红包上涨之痛。唯有新加坡,压岁钱仍保持着讨吉利的传统,两元钱就可以讨得孩子欢喜。

  中国

  压岁钱看涨 外媒称中国家长“压力山大”

  《华盛顿邮报》观察说,对于中国的“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们来说,与往年相比,今年他们的新年愿望有了明显改变。价值不菲的电子产品成为了他们的新宠。“哪个家长能抵抗住孩子强烈的要求呢?”文中如是说道,随着中国家长越来越有钱,孩子们的压岁钱也逐年看涨。少的几百元,多则万元。有的家长统计,春节期间总共花出去的红包在六千到一万元,相当于部分工薪阶层一到两个月的工资。

  乐了孩子,苦了家长。对于这个现象,外媒称,中国现在有个流行的词是——压力山大。

  马来西亚《星报》网站也注意到,很多中国孩子在过年时更愿意收到一台iPad作为新年礼物,文中风趣地说,“比起压岁钱,这个更实在,当然,也更让长辈们心疼。”

  越南

  和中国一样的烦恼

  从前,越南人过年给孩子的压岁钱一般只是小面额,但随着经济发展,越南人也有同中国人类似的压岁钱“变味儿”的烦恼。

  在越南,给压岁钱最初是指将铜钱穿起来,用红线绑成龙形或宝剑形,放在孩子的床脚或枕边,以震慑妖魔鬼怪,让孩子安心睡眠。之后压岁钱演变为新年送红包,意味着能给人们带来喜悦和幸运。

  实际上,这种习俗很有可能传自中国:越南语中一个表示压岁钱的词“lixi”,就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利是”一词。

  从前长辈给孩子的压岁钱并不多,象征性地给个500或1000越南盾(1元人民币约合3300越盾),有时不给钱,就给块糖果。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给的压岁钱也越来越多。

  按照眼下越南的行情,根据个人关系的亲疏远近,压岁钱一般从5000到10万越盾不等。原本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是体现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如今却成了一种负担。

  越南网站介绍了这样一个笑话:一名农村妇女的哥哥在城里做官,每年大年初二,她就让自己孩子到大舅家串门,以便能得些压岁钱,有一年竟拿回了300万越盾,比种田一年的收入还多。

  越南专家因此呼吁,应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压岁钱的含义,合理使用压岁钱,让这一传统习俗发挥积极作用。

  新加坡

  2-10新元不等 不比钱数比个数

  新加坡的经济发达,但在压岁钱上反而最吝啬。新加坡人上门拜年,也发压岁钱,但是新加坡家长给孩子派发的“红包”,数量虽多但分量很轻。他们给的对象是孩子和未婚的男女青年,只要对方来拜年,都有“红包”拿。

  不过,打开“红包”抽出的可能只是一两张二新元票面的新币(一元人民币合0.2新元),最多也就是十新元(一般都是双数),不到人民币五十新元。不过,孩子们也并不介意,因为孩子们互相“攀比”的是谁拿了多少个“红包”,而不问你拿了多少压岁钱。

  在新加坡人看来,“红包”的作用只在于给孩子节日的气氛,增加家庭的温馨,是区别其它节日的一项内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法制晚报 2012年01月28日15:0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下一条: ·[高苹]曲艺传承不能单靠拜师收徒、口传心授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