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中国节 世界年:中国文化年如何提升世界影响力
  作者:记者 李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7 | 点击数:5498
 

2011年12月11日,尼泊尔“中国节”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办,83岁高龄的摄影家吕厚民
正在向尼泊尔总理巴特拉伊介绍他拍摄的中国国家领导人照片。今天,别具特色的中国年、中国节
不仅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樊国平摄

  近年来,中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近200多个不同规模的中国文化节、艺术节,无论艺术观念还是表现形式,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世界当代艺术舞台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国际文化艺术发展的力量。

  丝绸之路串起新的文化共识

  “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是中国与世界沟通情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蔚蓝的晴空白云悠然,清澈的马拉马拉海波浪翻滚,寂静的货船收起桅杆驶入港湾,小女孩骑坐在父亲的肩膀上,俏皮地回眸一笑……画家万纪元笔下的伊斯坦布尔神秘、古老、浪漫,他将这幅充满着异域风情的油画命名为《伊斯坦布尔蓝色的海洋》。

  安卡拉杰尔现代艺术博物馆,不少土耳其观众伫立在油画前,与画家合影拍照,流连忘返。12月12日,“2012年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在这里缓缓拉开华幕。

  “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八个巨大的汉字横幅、中土两国国旗和文化年宣传标识,将杰尔现代艺术博物馆装点得焕然一新,作为中国文化年开幕式庆典的重要展览项目,“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在这里举办,万纪元与刘大为、冯远、杨晓阳、于志学等50位中国当代书画家重走丝绸之路创作的69幅精美画作在这里与土耳其观众见面,这是中国艺术家献给土耳其中国文化年的一份厚礼。刘大为的《丝路驼铃》、冯远的《丝绸商贸修坦途文明传播结友谊》演绎了丝绸之路上的古老故事,杨晓阳的《酒逢知己》描画了老友之间的温情厚谊。于志学的《丝路情》则道出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更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的真谛。

  这是深冬的安卡拉,“中国文化年” 为她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安纳托利亚高原之上的安卡拉,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世纪,“安卡拉”在印欧语系中意为“弯曲的锚”。以共和国奠基人凯末尔尊称命名的阿塔图尔克大道两侧随处可见中国年海报,红、蓝两色的标识像一双紧握的双手,更像一道凌波飞架的彩虹,向络绎不绝的人群传达着来自中国的真诚问候。文化联系使两国人民彼此亲近,使文化交流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土耳其社会生活中引发热烈反响。12月12日,土耳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晨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对中国年活动进行长篇报道。土耳其文化旅游部次长厄兹居尔·厄兹阿斯兰感慨:“中国文化年拉近了土耳其与中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他五次访问中国,印象最深的是西安,因为“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串起了土耳其和中国”。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亚欧各国的通商之路,是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之路。土耳其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也是中国画家重点关注的区域。两千多年的岁月流逝并没有完全抹去古代丝路的文明印记,认真寻觅,我们似乎还能看见先人的脚印,听见古道上悠扬的驼铃声。”作为活动的承办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感慨。正是这巨大的魅力,吸引着近百名中国画家从古都西安出发,重走浪漫丝绸之路,亲身体验、写生、感悟、创作,以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诠释丝路的文明印记,再现丝路沿线各国的人文风情,讴歌中国和亚欧各国的友谊之路。“表面上看这些作品是艺术家的个体行为,其实是中国文化的集体发声。”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中航说。作为此次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承办方,他对土耳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深情有着由衷的体味。

  与文化年“丝路之源、魅力中国”的主题相契合,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用画笔将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和节点城市的历史遗存、民俗风情、特色文化一一连接在一起,使人们能够体验、感受今昔丝绸之路的恢宏历史和人文现状,进一步诠释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08:0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下一条: ·[张勃]祈生与狂欢: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