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唐易]世界公民菲利普:像丁丁一样生活
  作者:记者 唐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8 | 点击数:7182
 

·《21世纪经济报道》专题│乡关何处:纪事与追问·   

 

 

  1月12日傍晚,在北京南锣鼓巷附近的cafe zarah,菲利普(Filip noubel)说,“今年春节要到中国朋友家里包饺子、看春晚”。

  他在中国待了6年多,在到中国之前,他已经游历了法国、捷克、希腊、苏联、日本、东欧等众多国家,除了汉语,他还会10国语言。

  菲利普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捷克人,他拥有法国、捷克双重国籍,但他对国籍的概念看得很淡,在哪里待得舒服哪里就是家。

  当有朋友问他是哪国人时,他微笑地指着自己的脸,“你说我像哪国人,我就是哪国人。”他就是个世界公民,在中国人的返乡季节里,看不出他的丝毫乡愁。

  农历新年渐渐近了。

  绝大多数中国人忙着写年终总结、领福利、办年货或者买车票,熙熙攘攘忙忙碌碌。

  一个外国人骑着一辆老旧的小单车,晃晃悠悠地往返于东仓的四合院和南锣鼓巷的咖啡馆之间,这个春节,他不回家。

  他叫菲利普,43岁,来自于一个五口之家,“父母在捷克,两个妹妹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澳大利亚。”

  虽然菲利普出生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但他很难说清自己的故乡在哪里。

  他的母亲是捷克人,父亲是法国人,菲利普11岁以前大部分时间是在苏联度过。他在希腊住过,17岁的时候又去了日本,在捷克、立陶宛都工作过,后来又在乌兹别克斯坦做记者,2006年来到了中国。

  “很多人问我的老家在哪,我觉得比较开心的地方就是我的家,我现在在中国6年了,回到北京会有回家的感觉,因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和很多感情都在北京,我现在就很少去捷克。现在是这样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一辈子这样还是怎样?”菲利普说。

  在过去的6年里,他去过一次美国和父母在妹妹家团聚,而其他年份的春节,他似乎都在北京,或者在朋友家吃饭、看春晚,或者去寺庙。

  “我们家庭没有宗教的,因为捷克、法国对宗教不是特别强调。” 但菲利普是佛教信徒,因为他从小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1999年去了尼泊尔,在那儿待了大概一年,在尼泊尔一个寺庙待了一个月,学佛教。”现在这个外国佛教徒甚至会画西藏唐卡。

  至于西方人的传统节日圣诞节,菲利普往往也选择不回家,“捷克和中国是没有直飞的,要去德国、苏联或者俄罗斯转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要转机,“有的时候有工作的原因就不能回去了,因为要做其它的事。有的时候会选择休息”,于是在捷克大使馆,你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舒服地享受休闲时光的菲利普。

  选择不同

  菲利普听说过中国的春运,他知道“农民工”这个词。他认为中国春运是由于中国人的选择很少。

  春运这样的状况在菲利普心中不仅是文化差异问题,更多的是由于“选择不同,跟经济有关,因为过去中国还是比较封闭的国家,你要旅游只能在中国当地。第二,特别是对农民工来说过年是唯一的机会回老家,这个时候买不到票是理解的,因为除了这个机会他可能看不到他父母、兄弟,所以压力特别大。”

  菲利普和父母一般每两年见一次,“这个跟中国人可能是不同的,欧洲还是比较独立的,没有很大的压力,比如说你父母老了你必须跟他们在一起或者看他们,他们实际上还是很健康的,大家都是要独立的,以后怎么样我不知道。”

  《丁丁历险记》对法国人影响非常大。“所有的法国孩子,百分之百都看过丁丁的故事,”菲利普也是其中之一,“丁丁是比利时人,是个说法语的记者,环游世界还去了中国,书里的中国是30年代的上海,所有的男孩都知道,丁丁是个英雄。”法国少年都希望像丁丁一样去冒险,这个梦想似乎在菲利普身上实现,他也做了记者,也去了很多地方,他也来到中国。

  “17岁的时候本来想来中国的,但是那时候还是1986年,是中国比较麻烦的时候,所以我去了日本,因为工作的关系2006年有个很好的机会,我就来到了北京。”菲利普非常喜欢《三国演义》,“我觉得这个故事特别好,看了这本书在脑子里就会呈现不同的时间,很有意思。同样在法国文学里也有这样的故事,这也是法国和欧洲,经常通过文学了解另外一个国家,你想了解一个民族就看他们的文学,比看其他的更好。”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10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峰]首钢的守望者
下一条: ·[姚建莉 宋婷]唐装复兴:大国崛起的服饰叙事
   相关链接
·[秦岚]日本新年的“初梦”·[张勃]年的文化内涵
·[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陆建德:认识自我与重构认同
·张旭东:在新的矛盾统一体中确立价值认同·[甘阳]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
·[刘晖]认同来自何方·[欧树军 章永乐]“就近就业”:提升社会幸福感
·[贺雪峰]农村法制社会及其盲点·[贺雪峰]农村文化的习得与巨变
·[吕新雨]乡村危机与新乡土主义·[罗岗]一条回家路和两类城市化
·[许未来]重回少年时:孔子的全球化诠释·[师琰]雾都底色的乡愁:跨文化碰撞体验
·[姚建莉 宋婷]唐装复兴:大国崛起的服饰叙事·[王峰]首钢的守望者
·[贺照田]寻求安置精神主体的资源与道路·林鹄 王玉冬:中国传统与普世价值
·[赵晓力]反哺模式与婚姻法(节选)·强世功:重建家庭的意义与挑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