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富育光:用1200万字留下历史的足迹
  作者:记者 朱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31 | 点击数:6224
 


  富育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这个颐养天年的年纪仍然在忙碌着,忙着做他30多年前便一直在做的事情:挖掘、研究满族说部,为满族说部延续生命。从2007年起,他将多年采访、收集到的满族说部资料做了进一步整理,并结集成册出版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至2009年出版的两批丛书,总共1200万个汉字,清晰记录了民族兴衰史,对东北满族史、民族关系史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出生在满洲望族富察氏一族的富育光从小就爱听家族长辈们讲述家族里最精彩的故事,每逢重要节庆,作为一种礼仪,家族长辈都要讲唱家族传统说部“乌勒本”,追念祖先,教育后人,这一习俗传承了300多年,富育光说,直到“文革”期间,这一习俗才被迫中断,然而现在许多满族氏族中没有再将这一习俗传承下来,使之渐渐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让靠口耳相传的“乌勒本”流传下去,是富育光30多年来一直为之努力不懈的目标。

  1958年,大学毕业后的富育光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省分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民间口碑文学挖掘、收集与研究工作,这为富育光深入研究满族说部提供了条件。作为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不仅将本家族的“乌勒本”整理出来,还到黑、吉、辽等地村屯去搜寻其他家族的“乌勒本”,并整理成文字。2007年12月,富育光的第一批劳动成果出版了,其中包括父亲在临终前一字一句传给富育光的《萨大人传》,还有他在冰天雪地中徒步两天挖掘出来的《乌布西奔妈妈》等。2009年,他的第二批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也出版了,据了解,目前,富育光正在整理第三批满族说部丛书。

  除了将满族说部整理成文字资料外,如今身兼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等职的富育光还在忙着培养传承人,他的侄子富利民正在学习满族说部,学习便是从《萨大人传》开始,虽然在传承的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阻碍,但富育光并不会因此而退缩,他只有一个目标,不能让满族说部断代或失传。

 

【相关链接】

  满族说部,满族称为“乌勒本”,指家族传承的故事,讲述本民族特别是本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是一种长篇散文体叙事文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来源:搜狐-长春日报 2011年08月25日07:49

上一条: ·[祝勇]西方东巴文化研究鼻祖洛克:中国形象自他扭转?
下一条: ·草根学者贾芝:一只飞鸣的播谷鸟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
·[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
·[王威]新媒体语境下的口头传统演述·[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