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中国传统民间印染:传统与当代的融合
  作者:中国民协调研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08 | 点击数:8885
 


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享有盛誉。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表现出式微之势。
南通的扎染和蓝印花布却异军突起,在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南通扎染的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民协调研组

 

  5月31日,罗杨赴”现代扎染之乡“南通海安县调研,在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和扎染艺术大师焦宝林交谈。方成/摄

  5月下旬,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深入到南通市海安县,对“南通扎染”产业进行了调研。“扎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丰盛于唐代。到了民国时期“扎染”已十分普遍。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扎染”技艺逐渐走向消亡。而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南通市扎染厂和海安县扎染厂先后诞生,并逐步对外扩展,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一度加工点达200多个,加工队伍达60000人。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占领了日本扎染和服市场的90%。又向欧美、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拓展,商务部授予南通和海安两厂为“出口创汇基地”。

  “南通扎染”为了适应市场,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同时又开拓了现代扎染的延伸领域,工艺水平进一步提升,新的服饰品、家用纺织品、旅游品、欣赏品等产品占领了国内旅游市场,从而实现了内外销市场一齐上。“南通扎染”以其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产品的多重文化特征,成为江苏工艺美术品牌。

  生产性传承让濒临绝迹的古老工艺再放异彩

  海安位于江海平原,农闲季节广大妇女有从事副业生产的悠久历史,尤以网业、勾衣、刺绣、蓝印花布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面对蓬勃兴起的扎染市场,民间艺术家、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焦宝林,依据“美乐”牌钩针衣社国内产的班底与“网络”,很快把扎染生产的加工点普及全县,并迅速扩展到扬州、徐州乃至安徽、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区,仅用10年时间就占领了韩国用了50年才进入的日本市场,为国家创利税2000多万元,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

  南通扎染产业开发的历史成因

  南通扎染的崛起,恰逢我国改革开放之际,选择的是一条产业发展的路子,南通的民间艺术家们凭借远见卓识,抓住机遇,敞开大门,与进出口部门紧密合作,承接了这一历史性的开发。南通市扎染厂和海安县扎染厂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建立健全生产流程,配备各级管理人员和生产骨干,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造新厂房、改造旧厂房,培训加工队伍,整改后两厂厂房面积达12000平方米,工人近千人,发展加工点100多个,加工队伍达40000人,年出口日本扎染制品达150万条(件),产品覆盖了90%以上日本扎染和服市场。

  文化特性是南通扎染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南通扎染除了技法的传承,诸如运用点、线、面原理,使点、线、面相间,形状大小穿插,繁简对比,构成千变万化的图案纹样。从古至今,扎染制品纹样的基本单位都是“点子”,中国古代叫做“鱼子绞”。

  扎染作为来自民间的古老工艺,它深深植根于民间的土壤,是充分利用自然原料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扎染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用为前提的,而又以文化内涵作为产品特性的根本,离开了民间艺术和工艺这一属性,扎染则会失去其在市场发展的空间和存在价值。

  与时代同行是扎染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扎染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绽放出新的时尚性。南通扎染从复兴那天起,它就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工艺、先进技术。其中日本对南通扎染影响比较大。日本著名的工艺大师三宅一生的作品为南通扎染的设计师们所称道,他们的产品技法吸收了三宅大师丰富的营养。30多年来,南通扎染企业老总们对日本市场的考察研究,少的有几趟,多的达几十趟,对日本扎染同行的开发思维、设计理念、经营管理和严谨的作风无不佩服之至,他们受到日方影响也多少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模式。

  南通扎染产业的发展模式总结

  南通扎染的产业化实际上是形成社会普遍承认的规模程度,并从质的规定性上达到提倡的目标。十多年的时间,南通扎染企业从上海、南通等口岸出口到日本和其他国家级地区的各类扎染制品就达1000多万件,产值5.5亿元,创汇1.5亿美元,并多次获得全国创汇大奖。随着企业制度改革,催生了一批民营企业、工贸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集团企业,其中以“锦华”、“三友”、“华艺”、“金桑”、“兰希”、“银帆”、“艺龙”等企业的规模、技术力量和开发能力最具有代表性。他们迅速将外加工渠道延伸到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

  经过以上考察,作出如下的总结和思考:

  一、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有效方式。非遗的传承规律首先在于其恒定性——遗产是经过时代积淀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其次是活态流变性——文化遗产也在发展、衍变。

  二、民间艺术通过生产使非遗重新回归到人类当代社会生活。品牌对非遗传承有很大的推动力,对产品市场的影响、对当代传统技艺达到的水平都会有所贡献。

  三、民间艺术的生产性保护,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应进一步研究和加大推进民间艺术的生产性保护扶持政策,以及传承生产的贷款和减免税收等相关措施。

  四、文化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以传承传统工艺为手段,以壮大民间文化实力为目标,以使民间艺术与社会发展同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果。

  南通扎染开创了一个民间艺术发展崭新的时代,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南通扎染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新的课题。南通扎染的产业发展之路极大地提高了扎染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扎染的独特魅力闪烁在非遗中的同时也体现在它的商业价值中。(陈胜妍 执笔)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艺术报 2011年07月08日 17:15

上一条: ·[简彪 马知遥]晋鲁豫“布老虎”生存状况调查
下一条: ·[项阳]传统音乐文化视野中的“胜芳现象”
   相关链接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李丙传 黄煦茜]河北雄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
·[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薛翔]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蒙古袍生产现状分析与研究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
·[梁莉莉 胡泽凡]“非遗”如何被实践:回族民间社会的传承与保护·[黄桂秋]广西宾阳传统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