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陶立璠]应重视保护妈祖文化的生态环境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19 | 点击数:5069
 


  2006年5月,妈祖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信俗类非遗项目。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成为一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妈祖由人到神的转变

  当我们谈到妈祖文化时,必然要探讨妈祖文化的性质。妈祖文化的性质是信仰,而它也是妈祖文化的灵魂。妈祖文化的形成是民众信仰意识的产物,没有信仰就不可能产生妈祖文化,妈祖文化也不可能如此丰富。

  考察妈祖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妈祖信仰来自民间。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形成妈祖文化。

  目前,海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民众中走出来的真实人物,但她被神圣化了,成为天后圣母。据民间传说和方志记载,海神妈祖,名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宋人黄岩孙撰《仙溪志》载:“当地有所谓仙妃庙三座,其一顺济,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顺济谓州林氏女,能知人祸福,即妃也。”《宋绍熙蒲阳县志》亦称妃为“里中巫”。由上述记载,又可知妈祖本来是莆田县的一个女巫,“能言人休咎”“能言人祸福”,死后被庙祀。可见妈祖的神迹最初充满了巫术信仰的特色。这种由巫变神的传说,将巫视为神灵,设庙祭祀的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巫术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民间造神运动的孵化器。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当妈祖从巫的信仰中脱胎出来时,她必须要变换一种身份,升华为神。许多文献记载,妈祖最初不过是一位懂得巫术的普通民女,死后也只是作为莆田地区的地方神加以奉祀,影响范围极为狭小。但是正如民俗的传播规律告诉我们的,作为妈祖信仰风俗的发动者,既然被崇拜的对象已经产生,就会坚信不移,同时他们还会在无形中为妈祖增光添彩,增强她的影响力,将自己创造的神灵事迹远播出去,于是产生了一系列妈祖显灵的事迹。这些事迹引起周围地区人们的关注,于是有更多的信徒参与进来,妈祖信仰便像滚雪球似的传播开来。

  另外,中国的水神信仰由来已久。因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属阴,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海事活动离不开水,特别是明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大开,在航海活动中由于信仰心理的驱动,认为妈祖屡屡显灵。神迹传说是一种口碑,它会不胫而走,四处传播,这不仅增加了民众的信仰信心,同时由于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妈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由此可以看到,民众的造神心理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民间信仰到官方助势,形成妈祖文化这一精神宝库。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官方的封赐对妈祖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妈祖信仰不仅成为海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妈祖文化与旅游开发

  确定信仰是妈祖文化的灵魂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当妈祖文化和旅游结合、互动时,强调妈祖文化的信仰性质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做好一系列的保护规划。

  首先,要弘扬妈祖文化的世界意义。妈祖文化的保护,就是要保护其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妈祖祭祀仪式表现的是民间信仰的制度化、规范化,突出了妈祖信仰的神圣性;妈祖的民间信仰习俗,是妈祖信仰已经融入民众生活的表现,是其生命力所在;而妈祖的故事传说,则是民众对妈祖圣迹的形象解说,是妈祖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妈祖文化的保护是一项严肃的任务,要警惕目前出现的“广场化”“表演化”倾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打造某某文化品牌”,在这种口号下,肆意对保护对象加以改造,使非遗项目失去本来的面目,是极其有害的。比如,妈祖文化的祭祀空间——宫庙是不可随意移动的,转移到广场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次,要重视妈祖文化圈,这也是形成妈祖旅游文化圈的关键。妈祖信仰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其次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涉及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以及海外华人居住的地区,带有海洋文化的显著特点。妈祖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湄洲妈祖信仰为核心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妈祖信仰文化圈”。对这个文化圈特别是海外妈祖文化圈的研究,对了解海外华人社会和信仰,有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应重视保护妈祖文化的生态环境。妈祖文化生态环境是指妈祖文化形成、传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如除宫庙祭祀之外的“船仔妈”崇拜,渔民和航海者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祈求航海安全;对海祭拜,是在海边或沙滩摆上供桌、供品,面对大海向妈祖祭拜;家中供奉,是岛上渔民和居民在家中供奉妈祖,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传承等,这些都是妈祖文化传承的生态人文环境。一句话,就是要尊重民间的信仰习俗,创造良好的传承保护环境。妈祖文化是民众信仰的物化形态,将信仰还给信众,包容民众的信仰习俗,才能使妈祖文化生态得到有效的保护。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05月19日 16: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峰:解读清明节“文化密码”:清明风 清明雨 清明节气
下一条: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