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清明:祭祀习俗电子化是前进吗?
  作者:高丙中 记者 河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2 | 点击数:9735
 


  清明将近,我们特地来聊一聊清明节的话题。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数年过去,从节日到假日,清明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而“清明小长假”的概念,也让清明这个本该安静的假日引起了一些如往常“黄金周”似的争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简单诗句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价值的恪守。我们特地邀请知名时评作者河伯先生作为特约记者,访问了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学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高丙中教授。河伯先生和高教授在答问中对清明节的内涵思索,一问一答之间,亦可称为清明时令的时评佳作。

  特约记者河伯:我们发现,在清明节前一周,就有很多人去墓地祭扫,为了腾出清明三天假出去旅游休闲。有人质疑他们冲击了传统。

  高丙中教授: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个问题,那些在网上议论这些话题的人,并不是去清明祭扫的主力人群。这些中高收入阶层,有一种参与公众话题的意识,也具备相应的能力与条件,但关心某一个事件并不意味着就会参与这个事件,他们制造出什么样的舆论,与实际上祭扫活动如何发生,并没有因果关系。

  即便是在传统社会中,清明祭扫也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只要在清明节周围一段时间内祭扫,都是被传统所认可的,当然还有三年内的新坟节前祭扫等等更为细致的习俗。

  清明节是清明、寒食等好几个节气综合而成的节日习俗,它不仅包括个体与逝者的关系,也包括个体与王朝、家族的关系,除了祭扫先人,还包括登高踏青、盥洗驱邪等内容,反映的是万物勃勃生机中人们重新开始一年生活的姿态,所以即便是清明节出游、聚会,也是符合节日精神的。

  ●清明内涵: 假日?节日?

  特约记者河伯:当初包括您在内的学者们呼吁恢复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节日,但现在越来越多人把清明看作假日而非节日,似乎有违初衷。

  高丙中教授:现代民族国家应该反映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不过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贬低压抑大多数人的需求的。民国时期,1928年,包括除夕这些传统节日就被废除了。这些传统习俗被当作迷信与陋习压制了几十年,改革开放后,我们却发现这些被贬抑的东西在民间一直存在,且很快得到复兴。我们既然要建立现代国家,就要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志,就要正视这些习俗的意义与价值。

  所以,你说的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并不存在什么不变的习俗,习俗相比法律和正式制度,从来都是有很大变通空间的,也是合乎人情与情理的;第二,不管习俗的形式怎么变,我们要看它的核心价值有没有变,如果没有变化,我们仍旧是在清明追思故人、反省生活的话,那么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实是不重要的。因此不能说人们不去祭扫,就是没有关注到这个节日的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扬子晚报 2011年04月02日 10:59:30

上一条: ·民俗专家解读: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下一条: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跻身国际一流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柏仙爱]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非遗文旅融合政策执行研究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张志娟]网络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嬗变·[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何帅]网络游戏对神话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王祖悦]网络用语的隐语行话性质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胡港]网络民间文学:新的社会心理直接表现形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